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性,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除了用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外,古人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含义

中药的性能是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是药性理论的简称,其内容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

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盛、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帮助机体祛除病邪,调整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前人常将药物的性能称为偏性,根据“以偏纠偏”的认识,用以阐释药物纠正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机理。

(二)内容

1.四气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四气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次于热。为了进一步区分药物的寒热程度,又使用了大热、微温、大寒、微寒等概念,以表示其更细微的差异。

此外,还有不少药物对人体的寒热病理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温热或寒凉之性不显著,将其称为平性。

熟悉中药药性寒热,密切与中医理论及治则相联系,用以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神农本草经》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内经》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说明药性寒热与治则有重要的关系。热证用寒凉药,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利用药物的寒热,可以祛除寒邪、暑邪、热邪,并能消除这些邪气引起的病理改变。对寒热不明显之证,可以性平之品主治,亦可寒温药并同,使复方显现较平和的药性。而真热假寒证,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真寒假热之证,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寒药。

2.五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用以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特点。前人将淡味视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将涩味视为酸味的“变味”,而附于酸味。因此,一直习称五味。以上各种味中,辛、甘、淡属阳,苦、酸、涩、咸属阴。

在性能理论中,药物的五味除了用以表示其实际滋味以外,主要是用以反映该药的作用特点,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1)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特点。能发散表邪的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薄荷等),消散气滞血瘀的行气药(如木香、枳实、陈皮等)和活血化瘀药(如川芎、红花、丹参等),均标以辛味。一些味芳香辛辣的药物,如祛风湿药、化湿药、温里药及开窍药,也具有“行”或“散”的特性,一般也标有辛味。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等。

(2)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药味作用。所以,补虚药(包括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健脾、生津、润燥等)及具有缓急止痛,缓和毒烈药性和峻猛之性的药物(如甘草、大枣、白芍等),都标以甘味。此外,对于消食和中的麦芽、山楂等药,也常标以甘味。

(3)苦能泄、能燥。“泄”,指降泄、清泄、通泄作用。降泄,既指降泄肺气,止咳平喘(如苦杏仁、紫菀等),又指降泄胃气以止呕(如枇杷叶、代赭石等);通泄,指泻下通便(如大黄、番泻叶等);清泄,有清泄热邪以除烦(如栀子、夏枯草等)。燥是指燥湿,用于湿证,有苦温燥湿(如苍术、厚朴等)和苦寒燥湿(如黄连、黄芩等)之分。

(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所以,能治疗滑脱证的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止带、止汗药,多标以酸味或涩味。习惯上多将滋味本酸的收涩药(如乌梅、五味子等)标为酸味,其滋味不酸者(如龙骨、牡蛎等),多标以涩味,因有“涩附于酸”的说法,故将两者并列。另外,酸味与涩味的作用特点是不尽相同的。有的酸味药能生津止渴,或与甘味相合而化阴。涩味药则均无此特点。

(5)咸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作用。所以,能治疗癥瘕、痰核、瘿瘤等结块的牡蛎、鳖甲、昆布等药,多标以咸味。泻下仅指攻下药芒硝,可泻下通便。许多标注咸味的药物,多指来源于海生动物或植物的实际滋味。

(6)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虽然利尿药物甚多,但历来标淡味的仅有茯苓、猪苓、薏苡仁等少数药物。

在认识药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该药的五味特点,可以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五味的作用,只是反映中药性能的一个方面。针对具体药物,应综合该药其他性能特点,才能准确掌握认识药物的功效,以指导临床用药。

3.升降浮沉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表示药物在体内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升就是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就是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就是轻浮、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就是下行泄利,表示作用趋向于内。结合阴阳之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一般来说,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药性温热、药味辛甘的药物大多主升浮;药性寒凉、药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即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一定的相关性。

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等质重药物大多主沉降。但也有特例,如苍耳子为植物种子,

能祛风解表,善通鼻窍,药性为升浮;旋覆花降气消痰,药性为沉降。

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是其本身固有的,但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或增强,甚至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以满足临床对药性趋向的不同需要。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使之恢复正常。如胃气上逆者,可用降胃止呕药治疗。还可以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如饮食过多,胃腑拒纳而欲作呕者,可用涌吐药,助胃上逆,吐出食物,避免宿食伤胃。

4.归经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归指归属;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部位的概称。药物的归经表明该药的有关功效对所归脏腑或经络具有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或者没有。如同为苦寒清热的药物,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其作用部位、归经不同,临床效应也有很大不同,黄芩偏于清肺热,黄连偏于清心胃热,黄柏偏于清下焦热,龙胆草偏于清肝热。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形成了归经理论。对于药物归经的理解,也不一定是指药物有效成分实际到达的部位,而主要是药物产生效应的部位所在。

掌握归经理论,对性味功效相同,主治病证不太相同的药物,可以增强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如同为解表而止痛的药物,因头痛部位不同,其使用亦有考究。阳明经头痛宜用白芷,太阳经头痛宜用羌活,少阴经头痛宜用细辛,厥阴经头痛宜用川芎。同为补阴药,沙参归肺胃经,百合归肺心经,龟甲归肝肾经,必须准确选用。

应用归经理论,必须从整体出发,因为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咳喘因脾虚或肾虚所致者,如果只治肺,则疗效不佳。若以健脾益气或补肾药与归肺经的补肺、止咳平喘药同用,则能提高疗效。由此可见,归经理论对指导临床用药十分重要。

5.毒性毒性是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用以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性能。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对毒性的认识,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毒性具有普遍性,凡药皆有偏性,即毒性是药物的偏性。汉代以前将一切药物统称为“毒药”。另一种观点认为毒性具有特殊性,毒性是有毒之药对人体的伤害性。通常将前一观点所言毒性称为广义的毒性,后者为狭义的毒性。强调狭义的毒性,对确保用药安全极为重要。药物的任何作用,对于正常人体和非适应证的人,都具有损害性,绝对无毒的药物是不存在的。

药物的有毒、无毒和毒性的大小强弱,都是相对的。药物引起毒性反应的有无、大小主要取决于用量及用药时间,其次,药材的品种、质量、生产、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及用药是否对证及患者体质等诸多因素,都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毒性反应。对于有毒药物,哪怕是毒性最大的砒霜,只要在安全有效的剂量内合理使用,就不会引起中毒。而无毒的火麻仁、人参、五加皮等,因服用过量,亦有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

应当坚持“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原则,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使用药物必须以保证安全并且取得预期疗效为原则。若所用药物对患者造成了毒性伤害,则有违用药目的;因用药而致患者死亡,则完全丧失了用药的意义。

一方面要重视毒性的普遍性,药物使用不当会对机体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反应,力求取得最佳疗效。临床用药应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使用所谓无毒药时,盲目加大用量,以致引起中毒反应。二是使用所谓有毒药时,为了确保用药安全而过分小心,随意将用量降低到有效剂量之下,以致药物起不到治疗作用。

古今医家利用有毒药治疗恶疮毒肿、疥癣、癌肿及某些疑难证、急重证方面,获得了肯定疗效,证明了有毒药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可见,一些毒性较明显的药物,往往具有较强或较特殊的医疗作用,对此,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坑
南京白癜风皮肤病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jj/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