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人们非常容易“上火”,常会出现咽喉肿痛、耳鸣、目赤、牙龈肿痛、口腔溃疡、便秘、尿赤等症状。除了秋冬天气干燥气候因素,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当、消化不良等原因,都会导致体内产生各种热的症状。惠德堂李云飞主任认为,只要人体阴阳失衡,一年四季都可以上火。而秋冬季由于季节特征,更容易“上火”。

哪些人秋冬季易“上火”?

阴虚质:此类人群十分容易上火。阴虚质是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此类人群往往形体瘦长,手足心热,容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性格往往急躁,外向好动,活泼,且不耐热。

湿热质:该人群湿热内蕴,也容易上火,往往鼻部油腻或油光发亮,易生痤疮或疥疮,口苦或嘴里有异味,皮肤易瘙痒,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当然气郁质的人也容易上火。

而气虚质、阳虚质则不容易上火。这类人往往阳气不足,平时少气懒言、畏寒明显,容易疲劳,反复感冒,手足不温,大便稀薄,喜热。

“上火”需辨清虚实和部位

实火:症状重、来势猛;胃肠、心、肝胆多属于实火,阳盛而热,表现为牙龈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便秘等;

虚火:症状轻,时间长,反复发作,肺肾阴虚多属于虚火,阴虚而热,表现为燥热、盗汗、口热干燥不欲饮;

上焦火:咽喉肿痛、目赤、口干、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头晕、耳鸣等偏于上部(心肺)的症状;

中焦火: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呃气上逆、烦渴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脾胃)的症状;

下焦火:大便干结、小便短小、尿赤、浑浊有味、尿痛、带黄等偏下部(肝、肾、膀胱、大小肠);

肝火:目赤肿痛、眼屎分泌增多、脾气急躁;

肺火:鼻干、鼻扇气喘、咽痛、干咳、痰粘黄;

心火:口舌生疮、心烦梦多、小便黄、尿痛、口渴;

胃火:牙龈肿痛、口干、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如何正确“清火”?

上火的治疗有补虚、泻实、清热、温阳,更有引火归元。李云飞主任提醒大家,切忌见火治火,一味清热泻火或养阴降火,还需辨证求因,灵活用药。

清“实火”需要清热泻火,如服用菊花、黄连、黄芩、栀子等;

清“虚火”应养阴为主,配合泻虚热,如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心阴不足推荐百合、麦冬、枣仁、粳米等滋阴养心;心火旺宜选用黄连、莲子心、淡竹叶等清心泻火。

肺阴不足推荐沙参、玉竹、麦冬、百合、鸭肉等养阴润肺;肺火旺宜选用桑白皮、黄芩、栀子、金银花、板蓝根等清肺泻火。

胃阴不足推荐豆浆、鸡肉、粳米、黄精等;胃火旺宜选用石膏、生地、绿豆、萝卜汁、西瓜等、甘蔗等泻胃清火。

肝阴不足推荐枸杞、天麻、猪肝、玄参等;肝火旺宜选用夏枯草、石决明、菊花、龙胆草、栀子清肝泻火。

如何防治秋冬季“上火”?

早睡早起,收养神气,吐故纳新,夜晚宜早睡养神;饮食要“少辛多酸”,多食辛容易上火,加重肺燥;多食酸可以顾护阴津,减少津液流失。酸能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泄肺;

保持精神安宁,积极参加活动,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情绪保持平静,不急不躁,心平气和;运动有节,调养气血,不宜剧烈运动,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时间以半小时为宜;适度多饮水,以保护呼吸道粘膜,并食用养阴润燥的食物,以提高肺脏的抵抗力。

惠德堂

李云飞

主任中医师

从事内科临床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和参与两项科研项目。主治:中医内科杂症及疑难杂症。

擅长治疗:擅长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等)及脾胃病(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消化性溃疡、肠功能紊乱、功能性便秘等)的治疗。对抑郁症、失眠症、更年期综合征、妇科月经不调、乳腺小叶增生、多种肿瘤的中医治疗,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的中医治疗以及亚健康调理等也有较丰富的经验。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预约方式:①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②点点医生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服用甘露聚糖肽后会不会出现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jj/1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