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口苦这件事
白癜风可以根治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 文小叔说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我在临床上很喜欢用小柴胡汤,问诊的时候常会问:“你嘴巴里有没有明显的苦味?”如果病人说“有”,我就会很兴奋,因为柴胡剂又可以派上用场了!!这样用药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部分没有效果的。虽然我读《伤寒论》上百遍,但我从未深究过口苦的原因。口苦到底能反映什么问题?临床上如何看待口苦这个症状?口苦不是柴胡证 口苦,是少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张仲景还说:“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刘渡舟也说过:“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所以,我也曾把口苦当作柴胡剂的主症。临床上见到口苦,就用柴胡剂。但是,当临床效果不好的时候,我总是会疑惑不已。为什么有的人口苦,用小柴胡汤后却无效呢?深入研究才发现,口苦并非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症状。口苦,只是少阳病的主症之一。但少阳病不等于小柴胡汤证。而且《伤寒论》全书有关小柴胡汤的条文中都是以“胸胁苦满、喜呕、发热”等症状为主,并没有提及到“口苦”。医案一 张某,男,45岁。口苦、咽干1年余,前医多以小柴胡汤加减而无效。患者平时性情急躁,时有头昏目眩、心烦烘热、寐梦纷扰、纳差等症,舌苔薄腻,脉濡带数。诊断为脾肾两虚。处方:生、熟地各15克,山茱萸、山药、女贞子、早莲草各12克,党参20克,茯苓10克,炙甘草、陈皮、远志、五味子各6克,枣仁15克。服药10剂后口苦咽干消失,诸症痊愈。--《口苦治验谈》可见,口苦并不是使用柴胡剂的金指标。口苦不是热证 还有很多医家认为口苦就是热证。我也曾以为凡是有口苦这个症状就是有热,就要用黄芩之类的清胆热药。如《广温疫论》说:“口苦为热证的据,每遇证状模糊,寒热莫辨,必借此以决之。”秦伯未也说:“胆热或肝热证,多见口苦,治宜龙胆泻肝汤加减。”但深究下去,终归是不太对的。但其实很多虚寒证也可以见到口苦。《千金要方》记载:“肝虚寒,劳损,口苦......”《圣济总录》也说:“胆虚生寒,气溢胸膈,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医案二 候某,女,35岁。因口苦1月余就诊。经常口苦,胁腹胀满,肠鸣漉漉,不欲食,气短乏力,大便溏。脉沉细滑,舌质淡白,边有齿痕,苔白润。根据脉证分析,证属中焦阳虚,气不化水,水饮内停,土壅木郁。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桂枝、白术、党参各10克,炙甘草、吴茱萸各4克。服药后,口苦消失,诸证悉除。--《口苦不尽属热》医案三 一女性,就诊时天气温和,患者仍衣著冬服还嫌不能御寒。自诉近两月来口苦发涩日渐加重,晨起尤甚,且吐痰涎,每日约2杯之多。时口渴,但不思饮,其面色晦滞,便溏。苔白腻而滑,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此为中焦虚寒,痰湿内盛,肝木乘脾,清阳被遏使然。方投附子理中汤合平胃、痛泻诸方温运中阳,祛除痰湿,扶土抑木。服药过程中随着病情的改善,口苦由重转轻,最终消除。--《口苦说异》所以,不要一见到口苦,就用苦寒清热之药,而损伤阳气。口苦作为一个单独的症状,背后隐藏着或寒或热的病机,这就需要我们四诊合参来考虑。病位不一定在肝胆 “苦为胆之味”,而肝与胆相表里,所以很多人见到口苦,就认为是肝胆的问题。但在临床上,五脏六腑均可令人口苦,不独在肝胆!医案四 李某,男,63岁。昨天因工作繁忙,导致今日早晨四时许醒来即觉头晕不能入睡,经用西药未能缓解,伴口苦、纳差,肢麻乏力,口无秽气,二便自调,身胖面白肌肉松弛,舌质嫩色淡,边有紫色瘀斑,苔白薄,脉细弱。此年高气血不足,心脾两亏,兼络脉瘀阻。用归脾汤加味:黄芪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枣仁10克,龙眼肉10克,木香3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甘草5克。服药两剂,口苦、眩晕消失。以上案例是从心脾来治疗口苦。也有很多从肾、脾胃来论治口苦的案例,我就不一一举例了。那既然口苦不是热,不是柴胡证,也不一定是肝胆的问题。那口苦到底有什么诊断价值?到底代表什么?《灵枢》说:“胆液泄则口苦”。所以我认为,口苦就是胆浊上逆。浊气宜降,清气宜升;胆气宜降,肝气宜升。而导致胆浊上逆的原因有很多,临床是比较多见的就是柴胡证、热证。但虚寒证、脾胃虚弱、水不涵木等都可以导致胆浊不降,都可以出现口苦。所以,见到口苦,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胆浊不降,升降失调了。具体原因,还要根据其他症状、舌脉一起来考虑。我们可以优先考虑柴胡证、热证,但又不能拘泥于此。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开始啦,希望小叔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小叔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后果自负哦。由于精力能力有限,留言不能全部回复,请原谅小叔。愿你成为自己的神医。福利来啦:打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zz/6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气血为纲肝郁为要执简驭繁治肝病
- 下一篇文章: 执业医师38条中医外科学必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