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反反复复治不好看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湿疹医案解析 有这么一个湿疹患者,70多岁。膝盖往下到足背部位,反复发生湿疹,已经六年了。 尝试多种疗法,无效。渐渐地,皮肤变成了暗褐色,表面粗糙,覆盖干痂,平时总感觉小腿刺痒,一挠还渗水,典型的慢性湿疹。 后来找到德懿堂,刻诊,见患者刺痒难耐,反复抓挠,患处不断渗水,患处的结痂反复脱落,此起彼伏。 另外,整个人咽干、口燥、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沉滑。应该是湿热所致,开具龙胆泻肝汤,结果用药一周,效果不显。 复诊观察,患者年岁已高,久病则伤阴,属于阴精亏虚之体,同时,肌肤干燥失润,尤其是患处,干痂遍布。舌质红而少津,口燥咽干。这些,表明一件事儿,就是阴虚。阴虚为本,湿邪为标!看似矛盾,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这个年过七旬,湿疹病程超过六年的人身上,就有可能同时出现。因为,病程越长,年岁越高,病情就越复杂,越容易虚实相间、错综复杂。 于是,改变思路,用滋阴除湿汤,以滋阴治其本,以利湿治其标。这就和最初利用龙胆泻肝汤来清利湿热,完全不同了。 结果,用药一周,患者反馈,明显好转。再用半个月,瘙痒明显减轻,睡觉质量开始好转,患处干痂开始脱落,渗水和糜烂也开始有所收敛。一月即愈。 从此医案,可以看出,对疾病的辨证分型有多重要,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病因复杂,给诊断造成很大的困扰!分型辨证做的不到位就难以取得效如桴鼓之效。 湿疹知识科普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皮疹具有多形状,易渗出,瘙痒,呈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中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浸淫疮中记载:“此证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 该病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腥发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湿疹。“湿”性重浊黏腻,病久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1、热重于湿型 症见:局部皮肤损伤,起初皮肤潮红且热,有轻微肿胀,之后成片出现,渗液流津,瘙痒,身热,口渴,便秘,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兼数。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凉血 处方: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剂量因人而异)。 方中龙胆草清肝胆热;黄芩清肺热;白茅根、生地凉血清热;车前草利湿清热;生石膏清胃热;大青叶清热解毒。 2、湿重于热型 症见:皮疹为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皮肤轻度潮红,有瘙痒,抓后糜烂渗出。伴有大便不成型,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滑或弦滑或缓。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治疗方法:健脾利湿,兼清热 处方:黄芩,栀子,泽泻,赤芩皮,生白术,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草,生甘草(剂量因人而异)。 方中赤苓皮、生白术健脾渗湿;黄芩、栀子苦寒泻热;泽泻、茵陈利湿清热;枳壳理气宽胸;生地、甘草、竹叶、灯心草清心利水。 3、血虚风燥型 症见:皮肤损伤粗糙,瘙痒难忍,表面有深色搔痕或血痂。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缓或滑。 中医辨证:脾虚血燥,皮肤失养 治疗方法: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处方:云茯苓,苍白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芍,白芍,生地,陈皮(剂量因人而异)。 方中云茯苓、苍白术健脾益气;当归、生地、丹参、鸡血藤、赤白芍养血活血;陈皮调中和胃。 日常护理 1、避免外部刺激是湿疹日常护理离不开,有过敏体质或者曾有湿疹的患者,尽量让皮肤保持在适当湿润的环境中,注意避免外部刺激如不要烫伤、摩擦、用碱类肥皂等。 2、湿疹日常护理一定要做好个人卫生,日常生活中,湿疹患者着衣尽量宽松舒适,选择纯棉制品,特别是对丝毛过敏者,应避免穿丝织品、毛织物、皮衣,甚至羽绒服等。 温馨提示 文中引用的方剂,在于更直观形象地说明问题,在于为同行和病家提供参考,带您更好地感受中医的魅力,绝不意味着向各位推荐使用以上中药方剂,更不是鼓励各位自行购买服用。 喜欢,就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yp/7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老中医师家传秘方精选集
- 下一篇文章: 病例分享多囊导致闭经半年,还有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