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地胆头、磨地胆、鹿耳草

来源: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处方用名:龙胆、龙胆草、酒龙胆

药性: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1.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

2.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煎服,3~6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01

炮制方法

1.龙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碎屑。

2.酒龙胆:取龙胆片或段,喷淋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kg龙胆片或段,用黄酒10kg。

炮制作用:

1.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白带,湿疹。

2.酒龙胆:升提药力,引药上行。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

化学成分:

主要含龙胆苦苷、当药苷、三叶苷、苦龙苷、苦樟苷等环烯醚萜苷类以及龙胆黄碱、龙胆碱和秦艽甲素、乙素、丙素等生物碱。此外,还含有龙胆三糖、β-谷甾醇等。

主要药理作用

龙胆水浸剂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也有抑制作用;龙胆苦苷有抗炎作用。此外,还具有镇静、促进胃液及胃酸分泌、保肝、抑制心脏、减缓心率、降压及抗疟原虫等作用。

02

龙胆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长1~3cm,直径0.3~1cm;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cm,直径0.2~0.5cm;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坚龙胆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1)本品横切面:龙胆表皮细胞有时残存,外壁较厚。皮层窄;外皮层细胞类方形,壁稍厚,木栓化;内皮层细胞切向延长,每一细胞由纵向壁分隔成数个类方形小细胞。韧皮部宽广,有裂隙。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3~10个群束。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坚龙胆内皮层以外组织多已脱落。木质部导管发达,均匀密布。无髓部。粉末淡黄棕色。龙胆外皮层细胞表面观类纺锤形,每一细胞由横壁分隔成数个扁方形的小细胞。内皮层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甚大,平周壁显纤细的横向纹理,每一细胞由纵隔壁分隔成数个栅状小细胞,纵隔壁大多连珠状增厚。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网纹导管及梯纹导管直径约至45μm。坚龙胆无外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平周壁的横向纹理较粗而密,有的粗达3μm,每一细胞分隔成多数栅状小细胞,隔壁稍增厚或呈连珠状。

(2)取[含量测定]项下的备用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龙胆苦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1、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亍,置紫外光灯(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yp/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