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青甘小环线藏药资源秋季调查和种子采集之
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课题“民族药资源再生与生态保护适宜技术及产业化模式研究”,旨在研究濒危高原药用植物繁育与适宜生产模式,建立规模化示范基地,并制定相应药用植物生产模式相关技术规程(SOP)。今年,我们在红原县建设了m2育苗大棚,育苗试验工作有序推进。年,我们仍将继续相关工作,继续收集不同产地濒危藏药种质资源。 年9月,工作小组沿途调查了碌曲县、泽库县、河南县、久治县、阿坝县、红原县等地龙胆属植物、独一味和川西小黄菊的资源情况,并采集相关品种种子,调查路线图如下: 采集路线图 野生药用植物调查向来是民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随着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在资源调查领域的普遍应用,本课题组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次调查使用无人机采集大花龙胆种群的遥感信息,建立野生大花龙胆识别模型,对大花龙胆种群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工作小组途经之地皆属藏区,海拔在米以上,此次资源调查的目标品种为龙胆花,藏药藏医用药称龙胆为“榜间”,意即“草原中的点缀”,又称龙胆花,来源于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Tourn.)L.)多种龙胆植物的花,具有解毒及治疗各种热症、喉炎热闭的功效,是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大宗藏药材。9月初秋就逐渐变黄的草原、山坡上独有一大特色,绚丽的蓝色,星星点点,正是龙胆属的多种药用植物,也有花白色龙胆分布其中,即为大花龙胆,龙胆花盛开的景象沿途几乎随处可见。经过无人机飞行抓取摄影,我们有幸记录下这个龙胆盛开绝美景象。 无人机飞行前调整 漫山开放的龙胆 大花龙胆GentianaszechenyiiKanitz 无人机高空摄影图 独一味和川西小黄菊的种子采集也在进行中。9月份时独一味的种子已完全成熟,随季节的变化其叶子开始变黄枯萎,种子即将撒播回大地,预示着新一轮的生命即将开始。此时川西小黄菊花多已凋谢,由于生长在高山草甸、灌丛中,茎杆开始干枯,与萎黄的草地融为一体,不易发现。此次顺利采集到多批独一味和川西黄菊种子,这些种子将继续应用于大棚育苗试验。 今年4月开始,课题组在阿坝州红原县与宇妥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智慧化大棚育苗基地,配备了灌溉系统、智能化监控系统,并可远程监测大棚及土壤温湿度,同时邀请了从事中药材栽培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以当地的红原土和草炭土为主,进行了基质的筛选工作和多批次育苗,共培育了4个高原藏药品种(包括龙胆属、独一味、川西小黄菊),已成功育苗5万多株,同时撰写了各品种的《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程》。10月初在野外进行了各个品种的移栽培育工作,应用种群生物学原理,遵循“增加种群密度,促进资源再生,药材生产与生态保护和谐”的原则,对各个品种采取了仿野生种植、多品种套种的群落构建方法和措施。 高原大棚育苗基地 龙胆属Gentiana(Tourn.)L. 独一味Lamiophlomisrotata(Benth.)Kudo 川西小黄菊Tanacetumtatsienense(BureauFranchet)K.BremerHumphries 此次育苗,成果显著,部分独一味试验组出苗率高达80%,发芽45天后开始长真叶,突破了以往育苗第一年难长真叶的难题;部分川西小黄菊在4个月左右就已开花,缩短了生长周期,为规模化人工种植奠定了基础;龙胆属的出苗率和成活率也有相对提高,为其栽培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总体来说,今年是突破的一年,不仅成功完成预期的育苗任务,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育苗经验。明年是关键的一年,重点在于探索建立与物种繁殖与更新、生态适应性特点相适应,以“构建和谐群落生态”为特征的多种民族药资源再生与生态保护模式及适宜技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zy/9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认识一味中药龙胆草的作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