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全科第二章高频考点满满的得分点
中西药全科高频考点!药事管理与法规在最后哦! 01 NEWS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中药学的品种与栽培: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国目前许多药材的栽培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造成种质不佳,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土地辽阔,同种药材会因产地不同(土壤、气候、光照、降雨、水质、生态环境的各异)引起药材质量上的差异。 目前常用的道地药材包括: (1)川药主产地四川、西藏等。 (2)广药又称为“南药”,主产地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如广陈皮、广藿香等。 (3)云药主产地云南。如木香、三七、茯苓等。 (4)贵药主产地贵州。如天麻、天冬、杜仲等。 (5)怀药主产地河南。如著名的“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 (6)浙药主产地浙江。如著名的“浙八味”。 (7)关药主产地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为主。如鹿茸、细辛、人参等。 (8)北药主产地河北、山东、山西以及内蒙古中部。如党参、柴胡、酸枣仁等。 (9)华南药主产地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苏、赣、皖、闽等)。如南沙参、牡丹皮等。 (10)西北药主产地“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陕、甘、宁、青、新及内蒙古西部)。如当归、大黄、秦艽等。 (11)藏药主产地青藏高原地区。如著名的“四大藏药”——雪莲花、冬虫夏草、炉贝母、藏红花。 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除取决于药用植物品种、药用部位、产地、生产技术外,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中药材的适时采收是生产优质药材的重要环节。 中药材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一般原则 (1)双峰期。 (2)当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大时,此含量高峰期,就是适宜采收期。 (3)有效成分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药材产量的高峰期应作为最适宜采收期。 (4)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就是适宜采收期。 (5)有些药材,除含有效成分外,也含有毒成分,在确定适宜采收期时应选择毒性成分含量最低、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采集为宜。 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1)植物药类: ①根及根茎类:一般采收于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和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 ②茎木类:一般采收于秋、冬两季,有些木类药材如苏木、降香、沉香等全年都可采收。 ③皮类:一般采收于春末夏初。 ④叶类:多于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果实未成熟前或开花前采收。 ⑤花类:a.于含苞待放时,采收花类中药的有辛夷、丁香、金银花、槐米等;b.于花初开时采收的有洋金花等;c.于花盛开时采收的有菊花、西红花等。 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d.对于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为保证质量需分批采摘。 ⑥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于自然成熟时采收,如栀子、瓜蒌、山楂等。 ⑦全草类:基本都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的有淡竹叶、穿心莲、青蒿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荆芥、香薷、益母草等。 (2)动物药类 ①大多数均可全年采收,如五灵脂、龟甲、鳖甲、穿山甲、海马、海龙。 ②要采收昆虫类药材,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例如,以卵鞘入药的如桑螵蛸,应于3月中旬前收集要动药类。 ③以成虫入药的(如土鳖虫等),都应在活动期捕捉。有翅昆虫,为防止其逃飞,可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比如青娘子、斑蝥、红娘子等。 ④爬行动物类、两栖动物类在春秋两季捕捉采收为宜,比如各种蛇类药材、蟾酥;也有霜降期捕捉采收的,比哈蟆油。 ⑤脊椎动物类全年都可采收,比如牛黄、龟甲等。 产地加工的目的 (1)保证药材的纯净度: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 (2)保证药材质量:按《中国药典》规定进行加工或修制,使药材尽快灭活,干燥。 (3)保证用药安全: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刺激性。 (4)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 (5)有利于包装、运输和贮藏。 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①拣、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等; ②切片; ③蒸、烫、煮; ④搓揉; ⑤发汗:目的为促使变色,增加气味,减少刺激性,有利干燥。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⑥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02 NEWS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 第二章清热药 清热药: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药物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五类。 临床应用时,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 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 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里热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清热泻火药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肝、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主治病证:①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目生翳膜;②风热头痛。 用法与使用注意:风热目赤翳障要药;血虚目疾慎服。 相似药物: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主治风热上攻之目赤翳障,以及头痛、牙痛、咽喉肿痛。 另外,还有密蒙花、青葙子等。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主治肝热目赤肿痛、肝虚有热之目昏干涩,以及翳障;青葙子清泄肝火、明目退翳,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障视暗;并能降压,治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 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主治病证:①湿疮,湿疹,疥癣,麻风,阴痒,带下;②湿热黄疸、泻痢、便血;③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用法与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反藜芦不宜与藜芦同用。 相似药物:苦参、龙胆,均苦寒归肝经而能清热燥湿,治湿热疮疹、阴痒、阴肿、带下及黄疸等。 苦参兼入心经,又能杀虫止痒、利尿,治疥癣、麻风、湿热泻痢、便血及湿热淋痛、小便不利等; 龙胆长于泻肝火,又治肝火土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及带状疱疹等。 清热凉血药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主治病证:高热神昏,血热斑疹吐衄,惊风。 用法与使用注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g,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相似药物:水牛角、生地黄,同性寒归心、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治热入营血之神昏谵语及血热妄行之斑疹吐衄。 水牛角咸寒,专入血分而长于清热凉血,兼解毒,血热毒盛者每用;生地黄甘苦性寒质润,又善滋阴生津润肠,血热津伤及阴虚兼热者每用,并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内热消渴、津伤口渴及阴虚肠燥便秘。 清热解毒药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主治病证:①热毒血痢,休息痢;②疟疾;③赘疣,鸡眼(外用)。 用法与使用注意: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疾)。 清虚热药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退虚热,清疳热。 主治病证:①阴虚发热,骨蒸发热;②小儿疳热。 用法与使用注意:虚热骨蒸专药;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忌服。 相似药物:银柴胡、柴胡,虽均性微寒而退热,但性效应用相差甚大。 银柴胡功善退虚热、清疳热,略兼益阴,主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及小儿疳热。 柴胡功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主治少阳寒热、感冒发热、肝郁胁痛或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疟疾寒热。 03 NEWS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 基本原则为审内察外,整体统一;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1)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观察。 其中望神包括得神、失神、假神、神乱。 (2)闻诊包括听声音(语声、呼吸异常、咳嗽、呃逆、嗳气)和嗅气味(口气臭秽,多属胃热)。 (3)问诊首先要抓住主诉,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耳目、问经带。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1)表证为病位潜在肌肤;里证为病位深在于内。 (2)寒证为机体的功能活动衰减;热证为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 (3)虚证为人体正气不足;实证为邪气过盛。 (4)阴证以见寒象为辨证要点;阳证以见热象为辨证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有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血瘀阻与心火亢盛证。 肺病主要证候有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热犯肺证及痰浊阻肺证。 脾病的主要证候有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寒湿困脾证及脾胃湿热证。 肝病主要证候有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阴虚证、肝血虚证、肝胆湿热证及寒滞肝脉证。 肾病的主要证候有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及肾不纳气证。 气的病变包括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气虚证以全身功能活动低下为辨证要点。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诊断要点。 气滞证以胀闷疼痛为辨证要点。气逆证以气机逆而向上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血的病证有血虚、血瘀、血热和血寒。血虚证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 血瘀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 血热证以出血和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血寒证以手足、腹部等局部冷痛,肤色紫暗为辨证要点。 津液不足证多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辨证要点。 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 阴水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 04 NEWS 《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在药物作用的过程中,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的吸收、转运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且对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活性。 药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解离度。 在药学研究中,评价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大小的标准是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用P来表示, 其定义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有机药物多数为弱酸或弱碱,在体液中只能部分解离,以解离的形式(离子型)或非解离的形式(分子型)同时存在于体液中。 通常药物以非解离的形式被吸收,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后,在膜内的水介质中解离成解离形式而起作用。 化学合成药物中的有机药物、天然药物及其半合成药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这些药物都是由一个核心的主要骨架结构(又称母核)和与之相连接的基团或片段(又称为药效团)组成。 母核主要起到连接作用,将各种基团或结构片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药物结构,各种基团或结构片段起到与药物作用靶标相结合的作用。 药物的母核主要有脂环(含萜类和甾体)、芳环和芳杂环等。 药物结构中不同的官能团的改变可使整个分子的理化性质、电荷密度等发生变化, 进而改变或影响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转运,最终影响药物的药效,有时会产生毒副作用。 各种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膜转运。 膜转运是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在药物的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膜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和膜动转运。 其中,载体媒介转运需要借助生物膜上的转运蛋白的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 许多组织的生物膜存在特殊的转运蛋白,系统介导药物跨膜转运,称为转运体。 药物在和生物大分子作用时,一般是通过键合的形式进行结合,这种键合形式有共价键和非共价键两大类。 共价键键合是一种不可逆的结合形式,与发生的有机合成反应相类似。 共价键键合类型多发生在化学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上。 非共价键键合是可逆的结合形式,其键合的形式有:范德华力、氢键、疏水键、静电引力、电荷转移复合物、偶极相互作用力等。 手性药物的对映体之间药物活性的差异:对映异构体之间具有等同的药理活性和强度; 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同的药理活性,但强弱不同;对映异构体中一个有活性,一个没有活性;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反的活性; 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不同类型的药理活性;一种对映体具有药理活性,另一对映体具有毒性作用。 药物代谢是通过生物转化将药物(通常是非极性分子)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地至体外的过程。 生物转化是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也是人体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机能。 因此研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更能阐明药理作用的特点、作用时程、结构的转变以及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药物结合反应是在酶的催化下将内源性的极性小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盐、氨基酸、谷胱甘肽等结合到药物分子中或第Ⅰ相的药物代谢产物中。 通过结合使药物去活化以及产生水溶性的代谢物有利于从尿和胆汁中排泄。 05 NEWS 《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 第二章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非甾体抗炎药按其化学结构与作用机制可分为: (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贝诺酯。 (2)乙酰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3)芳基乙酸类: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舒林酸等。 (4)芳基丙酸类:布洛芬、萘普生。 (5)1,2-苯并噻嗪类:吡罗昔康、美洛昔康。 (6)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尼美舒利。 对乙酰氨基酚适应证:用于中、重度发热;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头痛、肌痛、痛经、关节痛、癌性疼痛等。 为缓解轻中度骨性关节炎疼痛的首选药。 布洛芬使用注意事项:①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对本品可有交叉过敏反应; ②本品可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导致水钠潴留; ③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及水钠潴留情况; 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⑤避免本品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同用,以防后者减效; ⑥有消化道溃疡史、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血友病或其他出血疾病、骨髓功能减退病史者慎用; ⑦长期用药应定期检测血象及肝肾功能。 抗痛风药: (1)分类: ①抑制粒细胞浸润,选择性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药:秋水仙碱。 ②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 ③促进尿酸排泄药:丙磺舒、苯溴马隆。 ④促进尿酸分解药。 (2)痛风按分期用药: ①急性发作期应控制关节炎症和发作、抑制粒细胞浸润和白细胞趋化或减少细胞坏死、缓解疼痛。 常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及水杨酸钠禁用)和秋水仙碱。 ②缓解期:别嘌醇。 ③慢性期:苯溴马隆、丙磺舒。 ④当急性发作期、病情突然加重或侵犯新关节时,应及时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 (3)痛风早、中期以选择排酸药为主,中、晚期以选抑酸药或促尿酸分解药为主。 另外,还要依据肾功能和尿尿酸排泄量选择: ①对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者宜选苯溴马隆;尿尿酸≤mg/24h,且无肾或泌尿道结石者宜选丙磺舒; 尿尿酸≥mg/24h,肾功能受损、有泌尿系结石史或排尿酸药无效时可选择抑酸药别嘌醇。 ②肾功能不全者可使别嘌呤在体内蓄积,促使不良反应增多。 ③服用丙磺舒期间应保持摄入足量水(ml/d左右),并适当补充碳酸氢钠(3~6g/d)以维持尿呈碱性, 保持尿道通畅,防止形成肾结石,必要时同时服用枸橼酸钾。 ④服用苯溴马隆过程中应多饮水,碱化尿液。对肾功能下降, 血肌酐大于μmol/L者仍然有效,但必须保持每日尿量在ml以上。 06 NEWS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 第二章药品调剂与药品管理 处方具有:(1)法律性;(2)技术性;(3)经济性。 处方格式由三部分组成:(1)前记;(2)正文;(3)后记。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 处方颜色: (1)普通处方的印刷用纸为白色; (2)急诊处方印刷用纸为淡黄色,右上角标注“急诊”; (3)儿科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绿色,右上角标注“儿科”; (4)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红色,右上角标注“麻、精一”; (5)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白色,右上角标注“精二”。 四查十对: (1)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 (2)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 (3)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 (4)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处方用药与病症诊断的相符性: (1)无适应症用药例如流感、咳嗽在临床上无明显感染指征常给予抗菌药物; (2)无正当理由超适应证用药,用药超过药品说明书的适应证范围,例如口服坦洛新(坦索罗辛)用于降压;阿托伐他汀钙用于补钙等; (3)不合理联合用药; (4)过度治疗用药; (5)有禁忌证用药。 用药不适宜处方: (1)适应证不适宜。 (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3)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5)用法、用量不适宜。 (6)联合用药不适宜。 (7)重复给药的。 (8)有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的。 (9)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 高警示药品(旧称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明显且迅速、一旦使用不当可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的药品。 用药安全专家组于年6月发布了《我国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版》, 相应的分级管理目录以及SOP(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管理正在制订中。 07 NEWS 药事管理与法规 第二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规划纲要》, 提出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提出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 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中国“三步走”的目标: (1)到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2)到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3)到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年12月27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国发〔〕78号), 确立“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坚持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循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重点任务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建医院管理制度, 建立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要在分级诊疗、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年3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同月国务院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年)》中,这项制度被列为5项近期重点推进的改革之一。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应当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基本保障、 临床首选和基层能够配备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剂型)和数量。 《基药办法》规定下列药品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 (1)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 (2)主要用于滋补保健作用,易滥用的。 (3)非临床治疗首选的。 (4)因严重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明确规定暂停生产、销售或使用的。 (5)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伦理要求的。 (6)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 《基药办法》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品种,应当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调出: (1)药品标准被取消的。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 (3)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经评估不宜作为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的。 (4)根据药物经济学评价,可被风险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优的品种所替代的。 (5)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认为应当调出的其他情形。 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分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三个部分, 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种,中成药种,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共计种。 第一部分是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主要依据临床药理学分类。 第二部分是中成药,主要依据功能分类。 第三部分是中药饮片,规定“颁布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饮片为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药品追溯体系的规定:年5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关于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号), 明确要求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95号)。 年,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和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大力推进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 实行药品分类采购: (1)对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发挥省级集中批量采购优势, 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采取双信封制公开招标采购,医院作为采购主体,按中标价格采购药品。 (2)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 谈判结果在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布,医院按谈判结果采购药品。 (3)对用量小、临床必需、市场供应短缺的基本药物可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 (4)对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基础输液、临床用量小的药品(上述药品的具体范围由各省区市确定)和常用低价药品,实行集中挂网,由医院直接采购。 (5)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防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免费用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计划生育药品及中药饮片,按国家现行规定采购,确保公开透明。 针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者, 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各地基本药物补偿模式分为四大类: (1)收支两条线。 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部收入上缴财政专户, 其全部支出纳入政府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药品“零差率”销售的补偿均由财政予以保证。 (2)多种渠道,多头补偿。 多种渠道、多头补偿模式主要是以财政和医保基金为主, 调整医疗服务费、药事补偿以及风险基金和社会捐助等为辅的多头补偿机制。 (3)以奖代补。 奖补资金遵循“突出改革、转变机制、注重实效、鼓励先进”的原则分配。 (4)政府全额补贴。 政府全额补贴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零差率销售减少的收入, 按照15%的药品差价或者按照上年度药品销售利润为基数进行补偿。 药考专项提分课 鸭题库倾情力作 陈爱民、赵伟华、杨苏老师带你 5天极速提升薄弱知识点 ↓↓↓扫描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zy/8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治百病脓耳
- 下一篇文章: 万能中药验方115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