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今天,上海恢复高考11万考
年至年,不知不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恢复已经整整43年。 年的12月11日、12日,中断11年后,上海重新举办高考,全市分多个考区,考生人数多达11万人,年龄跨度从15岁到30岁。 无数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年8月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由33位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会上,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面谏邓小平,首倡恢复高考,邓小平同与会者一番商讨后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相关链接:“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辞世……感谢您,査全性教授! 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关于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精神,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市高教局《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请示报告》,成立了招生委员会,开始了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新招生制度取消了“文化大革命”中实施的所谓“群众推荐”、取消文化考试的招生办法,明确规定: 高等学校招生实行文化统一考试,只要符合条件,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在读高中生成绩特别优秀的可以自己申请报考)都可报名参加,学校按成绩择优录取。 为照顾因“文化大革命”而失去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机会的66、67和68届高中毕业生,高考的考生年龄放宽到30周岁。年12月11日、12日,中断了11年后,上海重新举办高考,参加高考的人数多达11万人,全市分多个考区,参加考试的考生年龄跨度从15岁到30岁。 △当时上海高考的语文卷文科已经找不到了,这份理科卷来自《上海历史发展档案图集》 众所周知,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来得非常突然,时间仓促之下就决定由各省市自主命题,而定于12月的高考,也是高考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季进行。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因此高考作文题带有很强的政治时代感,这对出题人和答题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不少地方的作文题都采取了二选一的形式:一个题目比较保守,另一个比较开放。 上海卷也是如此,第一个题目保守,比较好写,而第二个题目开放,比较难写。根据很多老大学生回忆,他们当时都选了第一题,因为第二题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写。 △年12月11日,上海考生走进考场 参加这次高考的考生们穿的大多是军便装、中山装、两用衫;背着帆布书包,脚蹬上海流行的皮鞋。整整十年的中断,导致这一届考生年龄参差不齐,甚至有父子两人一同参加高考的。 但正是有了这样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让很多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年的准考证,很多考生已经工作了,却没有放弃自己的“大学梦” 亲历者说:那年在上海想高考要先过初试练习簿都卖到脱销 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 无数考生想要参加这次考试 以至于想报名高考 需要先参加一轮初试进行筛选 考生热情之高难以想象 当时上海的练习簿都卖脱销了…… 参加过、年高考的上海考生袁念琪,回忆起那段往事,仍然记得清清楚楚。以下是他的回忆—— “”。三个紫色的阿拉伯数字,组成一组号码;从我右手掌虎口处,一字排开。这是用棉签,蘸着俗称“紫药水”的龙胆紫写下的。 年冬天,紫色号码出现在我掌心:是高考首次恢复后被录取考生的体检,号码。我要复习迎考去了。 至今,我都清楚记得广播传来高考恢复的消息。我清楚记得那年秋冬发生的每一个细节。 年10月21日,一个天高云淡的星期五。 当时我在杭州湾畔星火农场当知青已一年零四个月。我所在的生活服务连,简称“服务连”,原名深井队,是个新建的后勤小单位。连队位于沿塘河和引淡河交界的东南角,住在堤坝上的草棚里。 农场广播站一天早、午、晚播三次,为有线广播。连里那个喇叭,安在男女宿舍中间的电线杆上。这一天,广播传来高校招考考试方案,并同时发表了《人民日报》社论。我在日记里写道:“按我现在的复习速度,今年是不行了。但第一次肯定松些,因是中断11年后第一次。” 事实上,在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则报道之前,我就晓得了高考行将恢复的小道消息。虽心有畏惧,但复习早已开始。早在那年9月回沪休假时,我就读完传抄的《大学考题》,做完《政治考试题》。当时有不少油印铅印的汇编高考题,文理皆有,内容收录从新中国首考一直到年。回沪探亲的农友告知,上海的学习气氛很浓,上海的练习簿脱销,买不到了。 因高考停了十年,全国积下考生千万计。就说我们农场,2万多知青谁不想考?因为高考是最公平的——凭自己的本事就能回城上大学,没有好爸爸没关系,不要开后门,不需请客送礼;也不要什么群众推荐和领导评议。改变命运,全在自己! 由于想考的人实在太多,场里决定先本场初试,合格者才能拿准考证。对这个土政策,没人反对和抵制。 为了获取高考资格,年11月13日上午,我们先考了一次。考场在连队对岸的场染化厂食堂。这场高考资格赛,只考语文和数学两门;题量不大,一个上午考完。 打开保存至今的考卷,数学卷共10道题目,代数与几何各占一半。语文卷有五部分:划分句子成份、修改病句、找成语中的错别字、翻译古文和分析文章。按场部规定,每门平均30分以上就可拿准考证。我以语文60分、数学10分的成绩获参赛资格。19日,填写准考证,编号。12月5日,准考证下发。我所在的连队3人拿到准考证,我考文科,其他两人考理科。 △农场初试语文卷 只要你报名参加高考,连里不少人就开始叫你“大学生”了。 拿到高考入场券后,复习进入最后冲刺。那时没高复班可读,就是有也不能请假回上海读,复习全靠历年全国高考卷和想方设法弄来的中学复习模拟卷。我利用回沪短暂的休假,去补自己的数学短板。通过父亲朋友和亲戚帮忙,到六十一中(今民立中学)和南市二中听数学,坐在毕业班的最后一排。这样有啥听啥的听课,也仅有两次。听老师讲还明白,回来还是一头雾水。 我们“75届”,说是离开学校才一年,可四年中学时,一年是学工学农,缺乏系统、扎实的知识,与“老三届”不能比,与应届生有差距。 开考前一周的12月3日,我才知道复习重点。奉贤县高校招生办公室给考生发了《根据市高校招生工作简报精神,现将复习的重点内容整理如下》,A4大小一张油印纸,包涵文理两科,内容极简单,大多一句话。譬如,“在语文方面,引导考生把重点放在提高写作能力上”,最长的是政治。 12月11日,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早晨。农场的车接送考生,还备了点心。我来到县城南桥,坐进恢复高考的考场——奉贤中学的教室。我所考的文科是当天上下午,分别考数学和政治;12日考史地和语文。那时,只有上海卷。 之后,期待的发榜一拖再拖。先说20日,到19日说是22日,日子到了仍无音讯。到23日,说要到月底,26日又说到29日。到29日,报上有新闻:说26日完成阅卷,即将进入初选。 年1月7日,我接到录取的体检表格;我连3名考生全获体检资格。9日下午一点半,到南桥体检。在体检入口处,护士拿起一根棍儿细长的棉签,蘸了蘸紫药水,在我伸出的右手上,“唰唰”写下三个数字:。我掀开挂在门上厚厚的棉帘,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2月15日,我接到上海第四师范学校的通知,虽然是考上了,但学校并不很理想。父亲和长辈与我谈到半夜十一点半。终于决定,放弃再考。 我在日记里写下:“路是很多的,要看你如何走。有雄心,还要有恒心,不怕苦和难。”但当时的日子是难熬的,因没达到目标放弃了从农村进城的宝贵机会,我被视为拎不清的“戆大”,还有人等看我的笑话。 七个月后的年7月,我第二次参加了高考。考场仍在县城南桥的奉贤中学,校门口贴着副联,上联:宏观在手。下联:微观在握。 △年准考证反面 农场这次没组织资格考,只要报名就给准考证。经过去年的高考,场里的考生少了;但连里参加高考的,反而多了五六个。父亲托人买来紧俏的重版《数理化自学丛书》17本,我读完其中9本,即4册《代数》,2册《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和《三角》各1册。 上海高考作文的记叙文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议论文为《驳“知识越多越反动”》。父亲听人经验传授,记叙文可先做功课,可准备文章两篇,一篇写人,一篇记事。哪晓得,人算不如天算。年,上海语文不考作文,而是给一篇文章填写标点符号。这次考试,外语首次出现,但不计分。我们明白,如果这次不过,今后高考难度增加,因为外语也要计入总分。 农场支持考生复习,队里的会议室在熄灯后仍可使用,其他屋子在《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八点半结束后统统关灯。连队宿舍为二层,会议室在二楼东头第一间,隔壁是支书宿舍。那时已天热,大家都在外乘风凉,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走过长长的走廊,经过医务室、会计室,走进会议室。 高考日子到了,自年7月20日到23日,共四天,从星期四到星期日。上午7:30-9:30,下午2:30-4:30。上下午各考一门。文科20日考政治、历史,21日考数学、地理,22日考语文、外语,23日是外语专业口试。连队的拖拉机送我们至场部,农场派车送南桥,还是在奉贤中学。 一月后的8月28日。副指导员推开她二楼房间的后窗,大声喊我,说我考取了,要去体检。全连考生,体检唯我一个。在年8月29日二十岁生日那天,我收到了高考录取的体检通知;同时收到奉贤县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致考生的一封信》,其中写道:“我们每得一分,都标志着我们的阶级觉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每得一分,都表明了我们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路上,前进了一步……” 八月的最后一天,我走进设在奉贤教师红专学校的体检站;我的右手背虎口处,再次被写下一组紫色号码:。夏日里的紫色,荧荧发光。我终于走进高等学府。入学通知书的信封上,印着六个红字:上海师范学院(今上海师范大学)。 △录取通知书来了 高考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因此成为几代人的回忆。 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虽然,高考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途径,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编辑:ivy、安通、小能手 审稿:张海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zy/12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曾经的必备红药水和紫药水
- 下一篇文章: 2020成都车展,高热度新能源车型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