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说故事龙胆的故事
大洋山曾村有个穷孩子叫曾童,长年替财主放牛过日子。一天,曾童牵牛上山,见山坪的水塘中有个美女在洗澡,就躲在柴丛里张望。一会儿,那美女洗完澡,走上岸来,忽然变成一条大蛇,盘在塘边呼呼睡去,口里还吐出一宝珠,闪闪发光。曾童胆大,走上前去,悄悄拾来,放在身边玩玩。原来这是一条修炼已久,能变化人形的蛇神。这颗珠就是蛇丹。 蛇神睡醒,见蛇丹丢失,心里慌张,急忙变做一个“老聍客”,四下里寻找起来。老聍客见了曾童,就问:“放牛阿哥,你 是否看见有颗珠落在地上?”曾童从袋里摸出蛇丹,双手送还给她。老聍客见曾童诚实,问道:“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你有家吗?”“我叫曾童,爹娘早死,家里只剩我一个人了。”“孩子,你若愿意,就拜我做干娘,到我家里,我供你吃,供你穿,还教你识字练功夫,好吗?”曾童见蛇神没有恶意,就点了点头,跟蛇神走了。 从此,曾童作了蛇娘的干儿子,在洞府里一住三年。这天,正是曾童十六岁生日,蛇娘对曾童说:“你已长大,可以去做事了。现在有个出仕的机会,当今皇帝的太子生了重病,没人能够治好。你去治好他,就会‘白马尽骑,高官尽做’了!”“我不会看病。”“没关系,为娘肚里有胆汁,你钻进去取一点来,保险能治好。”蛇娘说着给曾童一枚针和一只放眼药粉的小空瓶,马上现出大蛇原形,伏在地上,张开大口。曾童顺蛇口钻人蛇肚,摸到蛇胆,举针一刺,接了几滴胆汁,又钻了出来。 蛇娘为曾童收拾行装,又送曾童到门外。临别时,蛇娘对曾童说:“以后有难事就来找娘,只要爬上三十三级崖梯,敲了三下,娘就会来开门的。”曾童记下,一路走去。 曾童来到京城,揭了皇榜,用蛇胆汁治好了太子的病。皇帝怜他年少,父母双亡,就留他伴太子读书习武,还赐名曾相,说是日后太子登基时再拜为丞相。 过了一年,皇帝的公主也生了与太子一样的病。皇帝招来曾相,说:“卿若能治好公主,朕就招你为驸马。” 曾童想到临别时蛇娘的吩咐,就连夜赶回大洋山,爬上崖梯,数到三十三级时停下,敲了三声,石门立即打开。娘儿相见,格外欢喜。 蛇娘已知曾相的用意,又给他一枚针和一只空瓶,还交代说:“你这次入肚取胆汁,只能用针戳一下,勿贪多!” 曾相钻入蛇肚,刺了4下,接了胆汁,偏偏心想:这胆汁这么灵,索性多取一点。娘啊娘,你也不要小气,让儿多取点吧!这么一想,又举起手来,一连猛刺几针。大蛇腹痛,嘴巴一闭,肚子一缩,打了几个滚,就昏过去了。曾相呢,也活活闷死了。 蛇娘痛醒,觉得恶心,就大口大口地吐了起来。那些胆汁吐到草上,就成了“蛇胆草”。 蛇娘怨曾相贪心,又怜公主病重,就化成老聍客,采了蛇胆草,来到金銮殿,推说曾相暴死,由娘代子送医,得到皇帝的信任。蛇娘让公主服了蛇胆草,公主的病也就好了。 皇帝一时高兴,问起这草药的名字。皇帝没听清蛇胆草,就说:“龙胆草好,龙胆草好!”皇帝是“金口”,“蛇胆草”也就成了“龙胆草”了。 说话间,老聍客已不见了。 后人根据这个传说,在大洋山顶盖了一座“蛇神庙”,庙里刻着一对联:心平还珠蛇神为娘,心贪刺胆蛇娘吞相。 龙胆 龙胆草,胆草,草龙胆,陵游,胆草根,地胆草,水龙胆,苦龙胆,山龙胆,东北龙胆,苦胆草, 寒,苦。归肝、胆、胃经。沉。 清肝胆湿热。 本品大苦大寒,性善沉降,主泻肝胆之实火,又能清利肝胆及下焦湿热。具有凉三焦,凉肝,凉胆功效。 1.清热燥湿: ①用于湿热黄疸,如急性胆囊炎、黄疸型肝炎,常与茵陈、栀子、黄芩同用。 ②用于湿热带下、阴肿阴痒,症见带下色黄或黄绿,质黏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部痒痛,心烦易怒等,常与芡实、金樱子、苦参同用。 ③用于阴囊湿疹,可与清热燥湿药同用,内服外敷均可。 ④用于急性湿疮,局部皮肤潮红肿胀,溃烂流水,浸润成片,结痂,瘙痒不甚,可与苍术、荆芥、防风川用。 2.泻肝胆火: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肝胆实火所致的胁痛,头痛,口苦,目赤,耳聋。 ①用于肝火头痛,症见剧烈头痛,心烦易怒,胁痛口苦,可与桑叶、菊花同用, ②用于目赤肿痛,症见白睛红赤肿痛,羞明流泪,刺痛难睁,黑睛翳生,发热头痛等,常与桑叶、菊花、黄连、木贼草同用。 3.亦可用于外阴肉瘤,黑素瘤,消化道癌,喉癌,淋巴肉瘤,甲状腺癌等。 1.本品大苦大寒,中药苦味之中仅次于马钱子,胜于黄连,居第二位。多用败胃,且不易入口,应佐以甘草以调其味。 2.黄连、龙胆草,皆为清热泻火要药,黄连偏泻心、胃之火,龙胆草偏泻肝胆之火。 3.龙胆草、黄柏,皆能清下焦湿热,但龙胆草长于泻肝胆实火,而黄柏主泻相火而清虚热。 1.配黄连:二药皆苦寒之味,黄连解毒作用颇著,善清心火;龙胆草善泻肝胆实火,肝经热邪用之神妙。二药相须为为用力宏效著,善泻肝胆之火,主治目赤肿痛、耳聋耳呜。 2.配大黄:两者均属至阴之品,苦寒之味,二者合用,泻火解毒力强而猛,龙胆草专人肝、胆,清泄肝胆有余之火,得大黄之助,沉下阴行,疏通下焦湿热之结,所谓"抑其怒、折之使之下"义,此外,大黄尚可行肝之滞,破血中之瘀,二者相使为用,对于肝郁火盛、湿热内炽所致胁痛耳聋、口苦目赤、黄疸热痢、阴囊湿肿、便秘燥结、甚或吐衄惊狂等证,均可应用。 3.配石决明:龙胆草味大苦、性大寒,纯阴之品,入肝胆二经,其气味厚而沉下,能导热下行,为降泻肝胆实火之要药;石决明味咸微寒,人足厥阴肝经,其质重沉降,故能重镇平肝、镇潜浮阳,为凉肝镇肝之品。二药本沉降之性,平肝阳、清肝火,相使为用,则善治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头痛、目赤肿痛等证。 4.配柴胡:龙胆草苦寒沉降,泻肝胆实火;柴胡芳香轻清,升发疏泄,疏畅肝胆之气。二药配用,沉降升散,一升一散,泻火清阳,郁滞均散。 5.配当归:龙胆草苦寒,泻肝胆实火;当归甘温,养血益阴以和肝。二药配用,意在泻中有补,疏中亦可防止因肝胆火盛而耗伤阴液,以去邪而不伤正。 6.配茵陈: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治胸胁胀满、口苦、咽干。 煎服,3-6克,用于健胃只宜小量,过量有伤胃中生发之气,胃气虚弱者尤应慎用。 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龙胆多生长于向阳山坡、林边、草丛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等省。条叶龙胆分布于黑龙江、江苏、浙江及中南地区。三花龙胆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本经》:"龙胆草,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一名陵游。生山谷。" 《珍珠囊》:"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 《用药法象》:"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 《本经逢原》:"胃气虚者服之必呕,脾气虚者服之必泻。" 《药品化义》:"龙胆草秋开花,得金令司权。金能制木,且味苦如胆,故专泻肝胆之火……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yp/8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东京奥运会胜利花束,代表着爱与勇气
- 下一篇文章: 中外合作办学金融硕士有金融行业背景要求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