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读书会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期,由练丹丹书友分享给大家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资料。 各位书友中午好,值日生为大家介绍一下今晚的分享书友练丹丹:她跟自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大二参加的环保社团,她跟大山的情感也可以追溯到大学时期的攀爬,第一次攀爬“那种扑面而来生命的气息,感觉很自由”激励着她工作之后坚持爬山。她去过祁连山东段的最高峰岗什卡雪山,去过浙江屋脊千八,登顶临安三尖远眺,还去过江西的武功山,山西的五台山,还经常爬穹窿山……今晚她将为大家分享《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书的时候,丹丹不断思考:走在高山之间是什么样的感受,自然具有怎样的力量,人与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生命是又是怎样的形式?这些问题,各位同样喜欢爬山的各位书友思考过么?丹丹说书中字字句句都给读者很大的自由,包容,思考,还有美的体验,所以比用着急找到答案,可以反复读这本书。怎么样,是否跟我一样期待今晚的分享呢[调皮]大家好,我是练丹丹,自然名蛋蛋,是一名普通的植物爱好者,喜欢爬山,徒步,走进大自然,因此也很喜欢自然相关的书。我觉得,读一本自然书,也是从另一个层面走进自然,将自然和我产生连接,这样的阅读感觉有时候和实际走进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能让我感受到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力量。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乔阳老师的书《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这本书乔阳老师之前在群里也分享过,分享很赞,和书一样引人思索,每次翻开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本书具体讲什么呢?我觉得乔阳老师上次分享时说的就是一个高度总结。她说,虽然我写了一本书《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但是实际上这本书,更多的写的是我自己和自然的关系,这当中有一部分是植物,更多的部分,其实是我在大自然当中,在森林、在草甸、在高山流石滩,观赏植物,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自身、对于生命的一些疑问和一些确认。当我一次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我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本植物书,或者是自然有关的书,而是一本走在雪山之间那些所看,所感,所想,真实,又真诚的一本书。它美好又深刻,一次次吸引我去阅读。可以说,书中最吸引我的是作者走在雪山之间,对于山川流水独特的观察,感受,并由此流淌的谦卑,与大自然产生的联系。这些部分总让我感动,一读再读,每次都有新收获。一方面是好像从书中找到了知己,原来喜欢大自然就是这种感觉啊。同时,又说出了我好像有所感受,却没能具体感知,表达,或者不曾思考过的地方。下面我将从六部分给大家介绍这本书,与其说是分享,不如说是我的一个阅读总结。分享提纲如下:第一,走在山间的感受第二,细腻的植物观察笔记及民族植物学第三,关于自然保护的思考第四,其他人在自然中的美好画面第五,一个人独处时的遐想第六,关于生命的思考首先,介绍第一部分,走在山间的感受,乔阳老师真诚又真实的表达,让我无限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以及自然不同元素之间的变化和流动迸发出无穷的魅力。以前我总是用一维线形的眼光看待植物,看待自然,阅读的过程我才发现,将个体和整个环境,空间联系在一起更是一种大爱和博爱。突然意识到以前自己喜欢植物好像太过狭隘了。令我收获最大的是,作者置于大自然的环境中,那些更为细微的情绪,情感变化也真诚的写出来,让我从书的另一端感受到自然给人带来的力量。正如乔阳老师在书中所说:我向自然寻求,它提供给我隐秘的支持,让我毫无惧意,以它的恒常和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丝毫不被打乱的和谐,带给我深度的休憩。这不是从城市逃离而与城市相望的大自然,逃离是不彻底的胆怯,这是自然的自然,本来就在。我深察自己,是否因外界制约而虚化了一个内心世界,并杜撰出巨大的热情,我鄙视虚假的热情。而一朵普通的雪花,融为掌心一滴普通的水,至少多次化解了我的疑惑—虽然我还未知晓我的核心,它也许在未来某个时刻。对我来说,也是这样的。我一直在大自然中寻求帮助,到山里充电,植物一直在治愈我,让我变得平静,温和。以前,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不够清晰,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确信我是热爱自然的,自然和植物对我是有力量的。而且以前常常怀疑自己这个兴趣是真正的喜欢,还是一种逃避。因为我经常一个人出门,走在自然中,我感觉很开心,很自由,但我很不确定我的自由,仅仅是因为没有外界约束,还是因为自然本身。当我一次次走进自然,我心里其实有了答案,而这本书则是告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在阅读的过程,我也更加确定,自己是真的喜欢,而这份喜欢对我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是我平凡人生中给我的最大礼物。其实,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是我感觉人生有点至暗的时刻,生活必须要前进,现实又必须要面对,但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快乐又不知道怎么去寻找,所以我就带着这本书每周去爬山,有花的时候拍花,没有的时候,就坐下来看会书。虽然是很平常的活动,却让我每次都感觉充满力量,重新变得乐观,积极。我感觉找到两个亲密的朋友。也因为外界的压力,反而能让我更敏锐的感受山的美好,和这本书的深刻。这其实是我喜欢这本书最大的原因,它在我不知道的时候,种下一颗坚韧的种子,陪着我度过了一段时间的挫败和不安。这个过程其实正如乔阳老师在分享中说的,我因此而想到我们人,我常常会在想,在人的一生当中可能成功的光鲜亮丽的、可以拿到台前去表达给别人的东西,真的就像是这些植物的花一样,都是那么短那么少,但是在这之前,人必须要在黑暗中学会生长,需要把你的根深深的扎到土地里面去,需要在那种绝对的黑暗绝对的静默,甚至你都不知道你不断地往下扎根,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在地上去开出一朵花来,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可以很努力的去坚持自己的生命。对我来说,那段时间的看书和爬山大概就是我的扎根过程。现在看来,我对一切充满感恩。书中这样令人感动表达有很多,每次读都能发现很好的句子,这里简单读两段,剩下的发在补充笔记里,有兴趣的书友可以查阅,最好的还是自己亲自去看,触动会更大。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河流从高往低,从北往南;森林沿着山脉流动,我可以清晰看到林线的蜿蜒,季风在峡谷流动,它带来的雨滴从树冠落下,被土壤下方的根系吸收,流动到树干和枝叶。水在叶脉间流动,水雾在林间流动,苔藓吸饱了水从枯黄变成青绿,挽留住水分在土壤表层流动,暗流在冰川下流动……我的血液在流动,如同江河,我思绪流动,如同雨雾,这一切之上,阳光带着热量流动,从星球之外穿梭而来,在冰川上,在森林间,在每一片草叶,在飞鸟的羽翼与走兽的脚步上,在我的眼睛里。可是我们来不及喝酒谈天,大自然突如其来送给我们的黄昏如此令人惊叹,天际线和湖泊的弧线连接,最高的山峰携着一众白头的山峦,冰川与森林忽然出现在对岸,并且在湖水中显现它们清晰的镜像,结构完美,平静安详。我们每个人都被这样伟大的宁静击中,变得沉默而高雅。威廉和潘老师各自去湖的一边,我没有在意,我独自走向湖边,留在主峰倒影的前面,留在这首短歌的中央,倾听。没有什么比寂寞更能证实存在的了。一直觉得,细雨淅沥的时候徜徉在林间是最美的,森林显出从未有过的鲜活。细雨洒在高层的树冠,常绿的松柏针叶上鎏了一层薄银,阔叶树被洗得发亮,叶片汇聚的水低落下来,再从灌丛的叶尖上滑落,跌到蕨类上,而蕨类像蓬勃的热带植被,它先吸收了水雾变得生动,之后在每一片叶尖上,噙住一滴小小晶亮的露珠。菌菇染着芥末黄、杏黄、蛋青、茶褐、云母白、猩红的颜色一个个跑出来。苔藓吸饱了水,举着它们泛着银光青绿的小犄角,或者浅黄小豆芽,地衣涂鸦到处蔓延,它们把森林变成童话的世界。其他笔记如下:田野南面的山梁,树林里有煨桑台和经幡,放生的鸡在林间阔步。我也喜欢坐在这里,小松鼠清理了煨桑的青稞和小麦之后,偶尔会跳到我的腿上。松和栎高大绵密,大部分的时候,只能听到风从顶端的树梢经过,只在需要的时候,它才吹向林间,略过松萝,郑重吹起经幡。白桦林五月新绿,秋天金黄,在那之间的雨季,浓郁的林间,阴湿处是齐膝高霸气的黄花杓兰,以及秀美的紫点杓兰。这样温和的阴天,正是我喜欢的。一切足以令人动容。我总是喜欢坐在半山腰同一块窄窄的石头上,来面对这些事物,脚下不远处是往下的峭壁,直直插到澜沧江边。这个世界很安静,用不着交谈。雨季到了,秋天也很快,过几个月就要进入冬季。事物千头万绪的不确定中,有另外一种笃定。和父母一样,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常常处于杂乱与困顿中,在我最困顿的时候—这是感知恢复的最好时机—我习惯在自然中获得支持。我看到它时,瞬间被柔软的重击击碎,我怔在那里,花也楞了。它们还不曾经历过有人为它这样失魂落魄过,它们的叶在微风中触碰,我听到它们窃窃私语,最远的那一朵悄悄扭头来看我,而离我最近的一株垂下头,好像担心这“突然”的玩笑,担心自己太美丽而出了差错。密密交织的根叶传递着古怪的信息,刹那间山林都知道了我的窘相,所有的植物都捂着嘴沙沙窃笑,连见多识广的风也在笑我,它从树冠下俯冲到密林,掠过灌丛,和百合点头示意,奇怪地看我。直到下方的树木传回安全的信号,风表示理解,雨滴清凉地安慰,蚊蝇和蚂蟥都不打扰,百合站好了姿势,我们就这么一起站着,那么轻柔。我们在林间看到那些倒下的腐木,上面生长着厚厚的苔藓,小枞树一样密密排列,不光苔藓,还有菌类。我大多不认识,我能听到它们细细的呼吸,它们一呼一吸。我慢慢地走,踩着松软的草叶,一呼一吸,我加入苔藓和菌,以及每一棵树的呼吸,在没有风的时候,我们带来流岚与光景。这些食物是大地倾其所有精华奉献的。从岩石到土壤的转化,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参与让其中一些土地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被人们选择成为合适耕作的土地。读到这个部分,我常常会联系到自己,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走在山间的体验,一下子,我好像更加理解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兴趣,更加坚定自己所喜欢的这项爱好,甚至开始思考,它给我带来的变化。第二部分是细腻的植物观察笔记及民族植物学作为一个植物爱好者,植物的观察和表达总能很轻易的打动我,虽然去高原的次数只有寥寥两次,但是书中的表达,总让我如临其境,感觉高原真的是太美好了。但是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更令人钦佩,书中不只讲美,更说植物生长的不易,比如一年长一片叶子的梭砂贝母,雪山下第一朵开放的雪山小报春,长在海拔米,如此精确的华山松,都让人钦佩。还有书中提到几种植物的俗名也很有趣,比如雪山小报春,叫做看到就会掉眼泪的花,丛生叶委陵菜与狭叶委陵菜,分别叫做牦牛吃了酥油多的草和牦牛吃了奶渣多的草,圆穗蓼叫羊羔花,高原点地梅叫做糌粑点地梅,这些都是和牧民生活相关的名字,一下子觉得民族植物学真的很有意义。这里简单分享两段很美的文字。在荚果蕨的小小丛林里,银莲花和紫花百合被雨水淋得垂头丧气。两朵巨大的横段山绿绒蒿,淡黄色的花瓣像江南质地最薄的绢,它们相互依偎,仿佛昆曲中春尽时最深的叹息。而我向来不太喜欢洋红色的小杜鹃,现在看着杜鹃丛也颇为可怜。相比起来,血红杜鹃倒不失刚烈,十根成熟的雄蕊带着紫黑色花药,像卫士一般簇拥着淡黄的花柱。我站在一株丽江槭的面前走不动路,在心里各种赞美它。我错过了它在春天里黄绿色的小花,此时,它的枝叶被雨水洗得清亮,翅果正在生长,待它成熟到紫红,轻盈地上下翻飞,蝴蝶也将和着它的节奏一起舞蹈,虽然它们色彩丰富,却必然会在优雅的评分中败下阵来。其他笔记如下:天气时阴时晴时雨,这非常好,可以看到对光线极度敏感的龙胆开开合合—几乎所有头朝上的龙胆属花都如此—用微距摄影可以拍摄这个奇妙的过程,甚至镜头的遮挡,也会使得它迅速关闭,我来来回回,玩得很开心—如果你不去考虑它可能已经生气的情况:这可是在浪费它的能量啊。当天第一滴雨落下,打在一枝去年的黄牡丹的凋存叶和果壳上,它安静低垂的样子让我瞬间感觉到,除了年轻时鲜艳招摇的花,时光流逝也赋予它谦卑的灵魂。某种委陵菜五瓣黄色的花和粉色的云南山梅相隔不远;川滇小檗结出了一串串绿葡萄一样的果实;大车前草带着宽展的叶子不讲理地站在小路中间,我差点踩着它。卷叶黄精也横空伸出一枝拦路,上面排序整齐地缀满了小八爪鱼一样调皮的白色花朵;成熟的川杨不说话,它身着更深的夏日的绿,站在一边,结果风搅乱了它的宁静。沿途我们经过了香柏林的纯林,沿着西北侧的山脊,逐渐上山走向香柏林和冷杉的混合林。它们那么美,柏树枝丫上扬,像在扮演精美的烛台,而冷杉则舒展着嘲笑它的笨拙,柏树又以浓烈的香味回击它。锡金报春继续开在小溪边,草甸上开花的是蓼科和毛茛科植物,林下是老鹳草、黄堇、龙胆科的椭圆叶花锚—椭圆叶花锚如同它的名,正飞扬起锚,要脱离枝叶及土地的羁绊,航行在我所不知的空中水道里。第三部分关于环境保护的思考保护环境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很空,很无奈,书中提到的藏族青年骑摩托车破坏草甸和司机摘棉头雪莲的时候,那种无奈,很能体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沮丧和悲痛,却又无能为力,但是这样的时刻也不是完全没有的,可以催促我去思考真正保护自然的方式,对每一个人来说,又是必要的。所以,真正静下心来想,保护环境是为了什么?又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呢?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第四部分,一个人的独处时光作者在山间独自一个人漫步的时候,也引发了很多思考,我深有同感。这里简单说分享两段:我的目光不用炯炯的。在那个熟悉的世界里,虚假的紧迫感包围着人们,现在多好!我乐意沉醉在这样的世界里,没心没肺,不用有任何意义和目的,我简直就是急迫地期待着自甘堕落的机会,等着快点快点,跳泥坑。眼神也不必聚焦,不用酒我就醉了,最没有意义的时间最不动声色。落帆。连锚都懒得抛。装睡。装睡其实睡不着。眼睛微闭着,窥探光线的明暗与颤动,借此略微感知时光。它们像小时候躺在河底看见的河面上方闪烁的光斑,它们那么温柔,带着被允许的不确定,何时人们也能把它变成一道鞭子、一记耳光。我坐在整个世界里,我坐在世界和宇宙的中心,我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星际深处最远的那颗星。它太远而被认为黯淡无光,人们不知道它不需要显示有光,它的光在我的眼睛里。我喜欢,世界就无事,我安好,世界就安好。其他笔记如下:能够真正到达一个地方,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有的时候,我只是去了,而始终未曾到达。某种程度上说,到达不是一个时点,而应当是一个进行时,是必须花一段不短的时间来融合的。所以我总是不自觉地走着,然后‘走着’这个动作,一次次打破我自以为是的‘熟悉’。我多次来到这里,对细述这里每一寸土地的风景丝毫不觉得厌烦—如果我的眼睛可以看到更多,它时而锐利时而委顿,全凭我对事物的了解程度,而我也越来越能够熟悉的画面中辨识细微的变化与不同—不管怎样,能够站在这史诗一样壮丽的画卷中,是多么幸运,而这画卷景色不断运化,清新的,苍老的,不曾重复。第五部分其他人在自然中的动人画面。书中不仅提到自己在山间行走的时光,还说到热爱花草蔬菜和大自然的母亲,在林间嬉戏的孩子,敬畏卡瓦格博雪山的藏民,给每条牛取名字的阿茸和温和的阿尼。这些人物的记录和描述,都让我更加确信,走在自然间,对自然有所敬畏的人总是有一个高尚的人格,同时也是开心,自由的。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多去自然中走走。比如说到母亲,文中说,每日清晨,她所遇见的一切,都化作她内心丰富的内容;自然所呈现的宽广,令她的世界也因此开阔。说起记忆中的阿尼,文中是这样说的,我相信他的幸福,来自只需默默等待他知道的必然要发生的事,比如四季,比如小麦和蔓菁的轮种,比如牧场的搬迁,比如黄昏后母牛带着小牛回家,走丢的那一头不过就是出去调皮几天。他的食物来自他视野所及的土地,他骄傲地把它们分享给我,认定这些是世界上最好的事物。他的目光总是环绕这些,他不知道似乎也没打算知道更多的事物,他不需要每天渴望发生点什么惊奇变化,来刺激所谓激情,他甚至不知道这个词。其他笔记:我有时直接去大栎树下捕获他们,看他们一前一后摇摇摆摆的走来,把他放倒在肚子上,胳肢他,令他大笑,指给他看随风飘荡的松萝,看,是风。转过来趴着,可以找到林缘草地刚冒出来的,小指头一样高的矮紫苞鸢尾,湿润的角落,有一两朵直距耧斗菜,看,阳光的紫色。他不停滚来滚去,听,枯叶还咔嚓咔嚓,它们在诉说去年的时光。所有的藏族同伴都恭敬而谨慎,甚至说话都低了声调。卡瓦博格山是世世代代的神山,在日常,他们称之为“阿尼卡瓦格博”,意思是爷爷一样的山神,靠近冰川,意味着接近了神的宫殿。第六部分对生命的思索书中讲到很多关于生命的话题,远方,时间,死亡,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人深省。我常常在这些段落开始思考,尽管不是一次就能想明白,这些字句给了我指引和启发。比如,谈到远方,作者是这样说的,我与“我们的人”以特别的方式谈论属于他们的生活,认为那是“远方”,那些土地上、天空下的故事,奇妙的,激动人心的,平凡的,日常的,微尘一般又代表宇宙法则,无与伦比的一切,我们不在其中吗?3月的桃花开了,6月季风带来雨季,如果它晚一个月,绝对不会只影响这位大叔的日常,草甸不会返青,鲜花与昆虫可能错过繁殖季。植物、动物,这里的人,和我们所有的人,都会为此付出生存的代价。而这,只是我们共同点中极小的一部分。说到行走是这样说的,这么累的行走,是完全为了植物吗?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显然,刚才在暴风雨中的奔跑与此毫无关系。有的时候,仅仅是需要土地—真正的土地。我想明白我自己的生命—土地和万物可以告诉一些答案,或者只是通往答案的方向。当然我也是自然杰出的作品,有时候我把自己作为礼物送给了某一些合适的地方,它们接受了,并给与了我更多,比我所能希望的要多。说到空的概念,值得反复思考。这一段真的特别好,刚好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开始思考空的意义。其他笔记:我不能对死报以无所谓的态度,像大多数人真实的状态一样—有时候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让他们无法接近真相—然而我也不知道应该报以怎样的态度。我知道我们所有的生活都是和死亡在一起,我们所有的爱,所有的悲伤,所有的努力和不得,我们所有的思想或虚无,死亡都与其陪伴。人生如寄,陶渊明这么说。我有时厌弃我,要和我保持距离。我是谁?我的存在只是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螺旋演进,我只是它们无声无息互相推进的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一个范本、一记空饷。我是谁和我认为我是谁根本不重要,我根本不存在,但我梳理、想象、创造意义。我对世界、对宇宙观、对更大空间的贫穷感知,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总之,这本书文字优美,表达,精炼,准确又热烈,深沉,我常常迷失在书里,获得一份宁静和思考。这样简单而真诚的书,我想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共勉。一个人在他认为有意思的事情中沉醉,感受到并记忆自己的热情和自己的时间。在他的一生中,时间不必成为一次性的价值追求。谢谢大家的聆听。群友互动:李小雪-长白山:[强][强][玫瑰][咖啡]辛苦韩小燕:太棒啦[强][强][强][玫瑰],刚才听到第一部分很感动,思考人生与自我刘田甜苏州:太赞了晓莹(韶关):这就是忘我的快乐啊!“一个人在他认为有意思的事情中沉醉,感受到并记忆自己的热情和自己的时间。”一帆:练丹丹—苏州?,辛苦了[抱拳][抱拳]练丹丹:希望能传递到书的好[憨笑][憨笑]年4月值日生一帆(陈少平)-珠海?曹远杰:谢谢丹丹,甜美的声音把我领入这本书营造的世界中。韩小燕:补听完了,依然很感动[爱心],对自己的反思对生活的追求都在[强]曹远杰:这本书有《活山》的味道,书本身也很朴实,没有腰封,封套,甚至没有勒口,书皮与内页用纸也很普通,真的就像山里一棵树。现代人对时间的感知方式,是文明的产物。就是说,我们用人造时间,置换了自然时间。丹丹还提到,有时候怀疑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是真的热爱,还是一种逃避。我也有过类似怀疑。我想判别标准可以是,真正的爱具有生成性、生长性。韩小燕:我也怀疑过[捂脸],尤其回到城市似乎就忘了自然,但去到乡野又回来了。练丹丹:嗯嗯,是的,真正的爱有生成性,生长性,总结的好好[强][强][强]曹远杰(老鸦瓣)—杭州图文整理:练丹丹、汪远方语音合成:郑文慧编辑/排版:郑文慧壹木自然读书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yp/8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辨治拯救脱发
- 下一篇文章: 46岁阿姨不痛不痒查出肺癌,医生提醒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