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中药秋天用它泡水喝,清除一身毒素
项目管理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3527.html 对于中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中年人来说,可能每天都要吃不少药物来控制病情。 时间一长,药毒累积,势必会给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和压力,影响健康。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传统医学认为,甘草可以调和诸药,能解百毒。 甘草是应用率最高的一味中药早在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甘草列为药之上乘,称其具有坚筋骨、长肌肉、增气力和解百毒之功。而明代名医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种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足见甘草自古就被赋予了极高的药中地位。甘草能调和药性,解药毒。热药用其解热,凉药用其除寒,还能补中益气。其中,甘草的解毒功能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甘草功效甘草,别名蜜甘、美草、蜜草、蕗草、灵通。味甘平,入心、肺、脾胃诸经,在现代中药学中属于补气药的范围,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功效。其生者偏于清热,炙者则偏于补中。古代对甘草的应用相当广泛,《伤寒论》方中,用甘草者达17方,陶弘景曰:“此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可见,古代对甘草的应用相当重视。 为何甘草能调和诸药呢?甘草性味甘平无毒,和咸、苦、辛、酸味和寒凉、温热性药皆可相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发明》说:“盖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尽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义;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义;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也;风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之气也。” 现代应用甘草配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甘辛化阳法:如麻黄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等;酸甘化阴法:如芍药甘草汤、大定风珠、酸枣仁汤等;甘苦泻火法:如龙胆泻肝汤、导赤散、泻黄散等;甘寒生津法:如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等;甘温化湿法: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二陈汤等;甘温助阳法:如四逆汤、回阳急救汤、附子理中丸等;甘平缓解法:如补中益气丸、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辛甘降气法: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复代赭汤等;辛甘温疏散风寒法: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等;辛甘凉疏散风热法:如桑菊饮、银翘散、升麻葛根汤;甘香理气法: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 甘草解毒的传说相传我国古代河南禹州,一个贫穷人家的小郎中看到药铺掌柜脸色不好,劝其好好诊治,但是掌柜不听,第二天就一病不起,请了很多医生都没有办法。 束手无策时,掌柜请来了小郎中,小郎中号脉后开出单方:甘草克,水煎服。第二天,甘草克,水煎服。第三天,克甘草水煎服。到了第四天,掌柜的病好了。 小郎中解释:药铺掌柜对每一味药都亲口尝一下,日久身染百药之毒,因此必须重用甘草解药毒才可以。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如果经常服药,可以每天用甘草3到5克泡水代茶饮。这对于缓解长期服药带来的伤害很有帮助。 一碗解毒汤,清除一身毒绿豆甘草汤 制作方法:绿豆克,生甘草10克,上两味加水适量,文火煎煮,任意饮用。 绿豆也解毒,中医认为,绿豆性味甘寒、入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之功效。 历代中医文献记载与民间实际应用,总结绿豆的功用为:清热解暑,止渴利尿,消肿止痒,收敛生肌,明目退翳,解一切事物中毒。 是药三分毒,但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有些药不得不吃,所以日常生活中记得多吃些甘草来解解毒。 经常生病的朋友,或者老年人慢性病常年吃药的朋友,一定要来一碗解毒汤,肝的解毒功能加强后,再吃其它的药,药力吸收会更好! 注意事项1.十八反中有“藻戟遂芫俱战草”之说,近代虽然有不少报导可以甘遂、甘草合用,大戟、甘草合用、芫花与甘草合用,但在具体应用时,还是谨慎为好,尤其是甘草的剂量方面。有人报导在以上配伍中,大剂量应用会出现反作用,其量少则无反作用。 2.药物配伍得当,疗效显著;配伍不当,则会降低疗效出现不良后果。如酸甘化阴法中甘草和酸味药的剂量比要恰当。 3.嘈杂吐酸明显者,不宜用甘草。因甘草味甘甜,用之则助其胃酸增多而嘈杂吐酸更重,尤其是蜜炙甘草更不可用。 4.寒湿壅滞中焦而胃脘胀满者不宜用。因甘草味甘性缓,会助湿邪难解,胀满加剧,如用时必配伍温散之品方可。《汤液本草》说:“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 5.热证实证需清热时要用生甘草,虚寒证需补益时则用炙甘草。 请把此文给身边的爱生病的朋友和老年人,他们会感激你的体贴和关心! 了解更多中医养生中药本草基础知识 搜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yp/10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我与中医rdquo征
- 下一篇文章: COP15人民网记者眼中的秋日普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