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相当于中医眩晕或头痛的范畴。分为肝火亢盛证、肝阳上亢证、痰浊雍盛证和肾精亏虚证。

(一)肝火亢盛证

病例1

李某,男,40岁,高中教师,高血压病史3年,经常头晕目眩,情绪暴躁。常见症状有咽干口苦,面红耳赤,失眠,多梦,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李某的这些表现属于肝火亢盛证,与平时的情绪暴躁,肝火旺有密切关系,所以患者首先要控制情绪。药物的治疗主要以清肝泻火为主,临床上常选用:羚角钩藤汤、杞菊地黄丸、龙胆泻肝汤等方剂来进行治疗。

常用中药分别有:黄芩、夏枯草、钩藤、栀子等。

羚角钩藤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治疗:肝火亢盛,肝风肝风上扰导致的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抽搐狂乱之症。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钩藤中含有钩藤总碱和钩藤碱等物质,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白芍中含有芍药苷、芍药花苷等物质,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

(二)肝阳上亢证

病例2

陈某,男,75岁,退休工人,高血压病史4年。患者劳累或恼怒之后,易出现头晕目眩,或头痛头胀,心情不佳,急躁易怒,常伴有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或弦细数等。

属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在老年人中最常见。随着年龄的衰老,易出现肝肾阴虚而导致肝阳上亢,而劳累或者恼怒都会加重阴虚阳亢的症状。患者一定要多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波动。

治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药物: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镇肝熄风汤。

天麻钩藤饮是肝阳上亢证的首选方剂。

常用中药分别有天麻、钩藤、牛膝、白芍、川芎。

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治疗肝风内动的要药。成分,酚类化合物及其苷类、甾醇、有机酸等。主要活性成分是天麻素。作用,降压,机制与扩血管有关。

天麻钩藤饮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安神。

现在药理学研究发现:其降压作用机制与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阻滞血管平滑肌上L型钙离子通道的开放等有关。

(三)痰浊雍盛证

病例3

朱某,男,35岁,大腹便便,身型肥胖,症状有:时常头晕,身体倦怠,四肢困重,嗜睡,胃口不好,恶心想呕,伴有胸闷,腹胀,舌苔白腻,脉滑。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相当于西医高血脂的症状。这位患者属于痰浊雍盛,阻遏中焦,导致清阳不升而出现头晕,治疗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为主,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三子养亲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是痰浊雍盛证的首选方剂。常用中药分别有茯苓、半夏、橘皮、白术等。

功效:造势化痰,平肝熄风。

治疗:用于痰浊中阻,导致的头昏眩晕,恶心呕吐之高血压病症。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能够抑制心肌细胞重塑,逆转心肌肥厚,降压的同时具有明显的靶器官保护作用。

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压力负荷,减少机械牵张刺激有关。

(四)肾精不足,阴阳亏虚证

主要表现:眩晕、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健忘耳鸣、遗精。

阴虚: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的怕热的症状为主。可用左归丸滋肾阴。

阳虚:以“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无力”的怕冷的症状为主。可用右归丸温肾阳。

中医食疗药膳对高血压的调理

1、山药玉米须粥

(1)准备食材玉米糁、沁州黄小米、玉米须、五常粳米、铁棍山药适量,将米混合后轻微淘洗一下。

(2)起锅烧至水开、加入玉米糁、沁州黄小米、玉米须、五常粳米。

(3)山药削皮,切块

(4)加入山药块

(5)大火熬煮10分钟转中火熬煮20分钟,中途搅拌以防糊锅。

(6)最后加入洗净的玉米须熬煮10分钟即可。

(7)出锅。

2、决明子海带汤

(1)将海带泡发洗净,切丝备用;

(2)决明子洗净;

(3)将海带、决明子一同放入

砂锅

,加适量清水炖至海带熟即可。小帖士-健康提示:

本品具有清肝、明目、化痰之功效,适用于高血压患者食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jj/1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