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慢病之王”的大庆贡献

本报记者王菲吴金华

张阿姨腰有点儿不舒服,已经几天了,晚上出去遛弯儿时就跟老伙伴们说了。“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你这是缺乏运动。”大家给她出了个主意,就是转呼啦圈。

张阿姨一想,也是,自己退休以后深居简出,活动太少,腰不舒服应该是缺乏运动了。于是买了个呼啦圈,在自己家客厅里转,转出一身汗,感觉浑身轻松多了。

第二天早上,跟往常一样,张阿姨早早醒来,准备起床去早市,一翻身,一阵剧痛从后腰传遍全身,疼得她一哆嗦,“噗通”一声,重重地躺回床上,这一躺,就是半个月……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俗话又说“缺啥补啥”,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所以“俗话”也就特别多,编成书,有好几百页。

然而,“俗话”仅仅是生活经验,不是科学,或者说还没上升到科学层面,所以,不能像非处方药一样,只要症状差不多就可以拿来用。

而治病,需要科学。

不管是传播了上千年的“俗话”,或者是延用了几百年的方法,都需要经过科学的验证,才能普及推广使用。

龙胆泻肝丸是传统中医成药,已经有超过八百年的历史,入选《中国药典》《全国中医成药处方集》,可谓出身堂堂,根红苗正。可是十几年以前,有患者因长期服用而造成肾衰竭事件曝光,人们才弄清楚其中有一味叫关木通的中药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有较强的毒性,可以损害肾小管功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再比如,关于健康的“俗话”还有一句叫“管住嘴,迈开腿”,很多人据此来克制饮食,天天暴走,这个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这个还真被科学给证明了,而且还是咱大庆人证明的。

大庆的医学专家与北京专家一道,用科学的方法,历时三十年,三代人接力验证,并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论。规范地说,他们的目的是回答“糖尿病能否被预防”这一世界性难题,捎带证明了“管住嘴,迈开腿”这一“俗话”在糖尿病预防上的效用。

经验被科学证明以后,才能指导普遍的实践。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影响到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治疗和糖尿病前期预防,还跨出了国界,也跨出了糖尿病学界,欧洲、美国、加拿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指南,甚至心血管、癌症、营养等领域指南,都在引用“大庆研究”的成果,到目前,这一成果已经先后被全世界引用近次。

疾病领域有两个王者,“众病之王”是癌症,“慢病之王”是糖尿病。

癌症“称王”,是因为它杀伤力超强,号称“绝症”,至今没有被攻克。

而糖尿病“称王”,则因为它远远超出想象的患病人群规模及隐形杀伤力:

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达4.25亿,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6.29亿。而在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糖尿病患者超过万。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患者众多,仅仅是糖尿病可怕的一个方面。

一旦患上糖尿病,病情长期得不到控制,患者身体会变得非常脆弱,各个器官都可能出毛病,而且一旦出毛病,就很难治疗。

糖尿病本身带来的著名的并发症就有三个:糖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肾——糖尿病肾病;糖足——糖尿病病足。

如果一个其他疾病的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很多常规的治疗手段就没法用了。如果需要动手术,也会因为血管被糖尿病损伤而大大增加手术的风险。

大庆人在石油领域有着世界性的贡献,大庆因此而享誉世界。但大庆人能够在医疗领域有世界性的贡献,这让很多人没想到。

这一贡献,因为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在大庆召开而为世人知晓。

今年10月15日,第四届全国糖尿病防治大会在大庆召开,国家卫健委、黑龙江省卫健委、大庆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并共同启动“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主题推进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参加了相关活动。

如此重要的会议选址在大庆,肯定因为大庆人有特殊的贡献。

这个特殊的贡献是什么呢?

因为一项关于糖尿病的耗时30年的科学研究,简称“大庆研究”。“大庆研究”是世界上首个证明糖尿病可以预防的随机分组实验,奠定了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

从年到年,“大庆研究”用积极的生活方式对名受试者进行6年干预后,对其进行长达30年的随访,用科学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地在高危人群中预防糖尿病。

大庆人在全球糖尿病研究领域第一次回答了“糖尿病能否被预防”这一世界性难题。“大庆研究”改变了世界糖尿病学者对糖尿病预防的认知,间接催生了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和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的出现。

“大庆研究”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其方法的科学性及过程的严谨性。

虽然我们用“管住嘴,迈开腿”这样的“俗话”来概括“在高危人群中预防糖尿病”的积极干预方式,但可不是简单的节食加暴走就能达到目的。

“管住嘴”有细化的标准,“迈开腿”也有具体的要求(详见后文),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落实,把“管住嘴”理解成“少吃或素食”,可能造成营养不良;把“迈开腿”理解成简单的“暴走”,可能磨损了半月板,造成关节损伤,得不偿失。

没有科学的时代,人们的经验口耳相传,成为“俗话”,人们只能据此指导生活,别无他法。而现在,科学发达技术进步,我们有机会有能力按照更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改造世界、幸福生活。

让科学之光照亮我们未来的路。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大庆研究”造福于世。

30年·丰碑

——讲述糖尿病“大庆研究”的完整故事

从年到年,“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30年的结果,在全球糖尿病研究领域第一次回答了“糖尿病能否被预防”这一世界性难题,改变了世界糖尿病学者对糖尿病预防的认知,先后被全球引用近次,奠定了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那么,它向世界讲述了怎样的事实?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为追溯“大庆研究”的始末,“大庆研究”第三代研究者王金平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整理资料。11月8日,她把这些资料发给记者时说,希望这次能够讲一个关于“大庆研究”的完整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大庆研医院的工作人员合影。

年9月,课题组元老成员合影。

■前瞻·相遇

在糖尿病刚刚萌芽时诞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糖尿病已经开始在西方国家流行,患病率迅速上升。欧美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2%-5%,而我国年全国糖尿病调查的患病率仅为0.67%,不是常见病,显有人知道糖尿病是什么样的疾病。”王金平说,就在这样一种疾病(流行)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医院内分泌科潘孝仁教授已经意识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必将导致类似西方国家的糖尿病等慢性病在我国的流行。

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前,糖尿病能否被预防,全世界的专家、学者都不知道。潘孝仁教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与他的导师——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糖尿病流行病学专家PeterBennett教授,共同设计了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方案。年,潘孝仁教授回国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研究对象。

当时,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吴英凯院士,正在牵头进行全国19省市心脑血管疾病流行趋势的监测项目(简称莫妮卡项目),这是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按世界卫生组织统一标准进行的心血管病监测项目。全国监测人口余万人,仅在大庆市就监测了59万多人,占全国工作量的10%,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年4月,医院(医院)心血管病专家胡英华院长到北京参加一年一度的汇报会时,吴英凯院士把胡英华院长介绍给了潘孝仁教授。

这一次相遇,是“大庆研究”的开始。

■决策·支持

全市动员大会规模空前,堪比石油会战

“我一听是预防糖尿病的研究,不打针不吃药,对大庆人有好处,就答应了。”胡英华院长说。

潘孝仁教授选择大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医院在胡英华院长的引领下,积累了多年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经验,有现成的研究团队,中心实验室检查的血脂、血糖等指标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化要求,质控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并且已经在全市建立疾病三级监测网,覆盖人群足够大。

其次,大庆油田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糖尿病流行可能性比较高,能筛查出足够的受试人群,达到研究样本量的要求。

再次,大庆职工工作稳定,人口流动性小,便于长期跟踪随访,而且大庆市委市政府和油田企业高度重视职工和家属的健康。

正如潘孝仁教授预测糖尿病有一天会在中国流行一样,糖尿病预防研究选择大庆,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回到大庆后,已经60岁的胡英华院长四处奔走,争取到大庆市委市政府、大庆石油管理局以及大庆石化公司等大企业领导的支持。“把启动‘大庆研究’当做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之初的石油大会战一样来做!”胡英华院长争取到了上级的鼎力支持。

年6月,胡英华院长向大庆市政府提交申请课题开题报告,糖尿病“大庆研究”正式开启。为此,大庆市卫生局下达文件,在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普查之前,在采油六厂大礼堂召开全市动员大会。这次大会规模空前,大庆市副市长、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大庆市卫生局局长,油田各厂矿单位领导、医院领医院院长以及抽调的负责普查的医务人员,共余人,50余个医疗机构参加。

年8月,课题组成员进行资料分析和论文撰写。

■筛查·分组

多人历时半年选出名受试者

“大庆研究”首先要进行糖尿病、糖耐量低减的初步筛查。根据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潘孝仁、胡英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联合大庆当地33家诊疗单位、多名调查员,历时6个月,完成了目标人群人的筛查。最终位糖耐量低减受试人群,被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又分为饮食干预组(人)、运动干预组(人)和饮食加运动干预组(人)。积极生活方式干预时间从年持续到年。

对照组的受试者,研究人员不去干预他们的饮食和运动。饮食干预组,研究人员倡导注意三大营养素比例,即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5%-65%,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5%-30%,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对于不肥胖的糖耐量低减者,保障每天每公斤体重25-30千卡热量饮食的情况下,限制糖、酒摄入;肥胖者在此基础上逐步减轻体重(每月减0.5-1.0公斤,直至达标准体重)。而运动干预组要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至少每天走路半小时或做相似能量消耗运动,运动量不设上限。饮食加运动联合干预组,则既要控制饮食又要加强运动。

研究人员给每名受试者下发了包含“饮食计算”“劳动强度种类”“食物种类及热量”等内容的干预使用手册。

■研究·结果

饮食和运动能预防糖尿病

年末,“大庆研究”开启第一阶段——6年随访。

结果显示:6年间对照组糖尿病累计发生率为67.7%,饮食干预组糖尿病累计发生率是43.8%,相比减少31%;运动干预组发病率为41.1%,相比减少46%;饮食加运动综合干预组发病率为46%,相比减少42%。

年,“大庆研究”开启第二阶段——20年随访。

对例糖耐量低减者随访(失访1例)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糖尿病有着长期的后效应。6年积极干预结束后14年期间,依然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3%。干预组发生糖尿病时间比对照组平均推迟3.6年。与糖尿病相关的严重视网膜病变在对照组累计发生率是16.2%,而干预组为9.2%。这也是在世界上首次证明,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使威胁视力的严重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和失明)发生风险下降47%。

年,“大庆研究”开启第三阶段——23年随访。

结果显示:在对照组中,糖尿病发生率为89.9%;而生活方式干预组糖尿病发生率为72.6%。这次结果在世界首次发现,与未接受生活方式干预者相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的受试者随访23年间心血管病死亡降低了41%,全因死亡(各种死亡原因加在一起)降低了29%,新发糖尿病风险降低了45%。这一结果表明,生活方式干预不仅长期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且减少了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病死亡和全因死亡。

年,“大庆研究”开启第四阶段——30年随访研究。

研究人员对例糖耐量低减者中的例进行了随访(其他人离世),总体应答率高达94%。“大结局”结果发现:30年间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率为90.8%,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为97.1%,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39%;干预组心血管事件(心梗、脑梗、心衰)累计发病率52.9%,对照组发病率66.5%,发病风险下降26%;干预组全因死亡率45.7%,对照组死亡率56.3%,死亡风险降低26%。

生活方式干预使得糖耐量受损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推迟3.96年,心血管事件发生推迟4.64年,微血管病变推迟5.17年,心血管死亡推迟7.25年,全因死亡推迟4.82年,平均预期寿命提高1.44年。

留取标本。

■跨界·影响

改变世界学者对糖尿病预防的认知

“大庆研究”如一枚原子弹,在全球糖尿病预防领域迅速爆炸。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年芬兰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年,法国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相继邀请“大庆研究”发声;年,20年随访结果发表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年,23年随访结果再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这一研究结果被英国剑桥大学韦勒姆教授誉为“一个真正的突破”;年,30年随访结果再登《柳叶刀》。

“大庆研究”30年数据的公布,在全球糖尿病研究领域第一次回答了“糖尿病能否被预防”这一世界性难题,这种干预对肥胖和不肥胖人群都有效。这改变了世界糖尿病学者对糖尿病预防的认知,间接催生了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和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的出现。

截至目前,“大庆研究”的影响不仅跨出了国界,也跨出了糖尿病学界。纵览欧洲、美国、加拿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指南,甚至心血管、癌症、营养等领域指南,都在引用“大庆研究”的成果,先后被全世界引用近次。

“目前大庆及全国疾病谱已发生重大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死亡人数超过总死亡数的80%。”王金平说,这些慢性病都由不健康膳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过量饮酒等共同危险因素导致,“大庆研究”不仅适用于糖尿病预防,也适用于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病等慢性病防控。

对此,王金平详细解读了“大庆研究”得出的预防方案:

成人每日饮食推荐量如下:

主食量:身高的零头就是估计的主食量,例如:身高1.60米,则主食量是6两左右。主食指大米、白面、玉米、小米等,土豆、地瓜、山药、倭瓜也按主食计算,大约四两薯类相当于一两谷类热量。

蔬菜:1斤;水果:苹果1个或等值水果;瘦肉2-3两:牛肉、羊肉、猪瘦肉、鸡肉、鱼肉等;鸡蛋1个,豆浆或牛奶半斤;植物油半两左右;食盐:6克;饮酒:白酒不超过1两,红酒不超过2两,啤酒不超过半斤。

成人运动推荐量:

运动频率:每周运动5至7次;运动时间:每次30-60分钟;运动项目:走步、慢跑、太极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强度:用最大心率表示:(-年龄)×80%。例如:50岁成人,运动最高心率为:(-50)×80%=次/分,则一个50岁的成人,他的最大运动强度时心率是次/分左右,以不出现头晕、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为益。

“‘大庆研究’不应只是一种结果,而应该化为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王金平说,这才是它出现的意义。

本报记者沈艳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坚守·寻找

——糖尿病“大庆研究”背后三代人的回忆

“大庆研究”三代人(从左至右依次为李光伟、胡英华、王金平)。

“大庆研究”,向全世界讲述了糖尿病前期的危害与糖尿病预防的中国经验,成为世界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高峰。

然而,这项研究不是坐在实验室里研究标本与试剂,而是去调查干预行走的大活人。简洁明了的研究结论背后,是3代人长达30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在这背后都发生了哪些故事?

■连线·北京

“潘孝仁教授做了个对人类来说伟大的决定”

溯时间之流而上,想去了解“大庆研究”的故事,我们必须要循着李光伟、胡英华教授和王金平医生三代人的足迹。

上世纪80年代,糖尿病是否可以预防,全世界都没有答案。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医院内分泌科潘孝仁教授和美国的PeterBennett教授以及医院(医院)心血管病专家胡英华院长,共同发起“大庆研究”。潘孝仁教授去世后,中国医学科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担起了“大庆研究”负责人的重任。

11月11日上午9时许,本报记者致电远在北京的李光伟教授。李光伟教授的声音很小,说他正在查房,10点半之后有时间。10点30分,一分不差,还没等记者把电话打过去,李光伟教授便把电话回了过来。

“那段记忆太深刻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很敬佩,也很想念我的恩师——潘孝仁老师,他做了一个对人类来说伟大的决定。”回忆起那段时光,李光伟教授的声音有些激动。

当时要对人进行糖尿病筛查。为了节约资金,我们在实验设计上做了优化:先做只花几分钱的尿糖测试,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再做花几元钱的餐后血糖。每两年一次,我们要去大庆研究现场工作,每次都要呆上两三个月。有时候买不到火车坐票,只能买站票。站累了,就把报纸铺在两节车厢的对接处坐着,一坐就是21个小时。当时已经年近半百的潘教授也是这样和大家在一起。

在大庆的日子,李光伟教授一行住在四人一间的小招待所里,床单都是粗糙的白花旗布做的,医院食堂。让李光伟教授怀念的是胡英华教授家里的饭菜。

到了周末,胡英华院长就请我们到家里改善一下伙食。现在想起来那段日子很苦,也很有意思。

年,“大庆研究”第一阶段6年随访告一段落。为保证采集到的样本检测数据万无一失,样本需要运回北京。

当时没有冷链运输,我们就把样本放入装有冰块、干冰的箱子里打包。胡英华院长帮着联系列车长帮忙,把几个大纸箱子安置在车厢连接处运回北京的实验室。

李光伟教授一再说,如果没有胡英华院长,不会有“大庆研究”。如果没有王金平医生,也不会有“大庆研究”20年、23年和30年三个重要阶段的研究成果,这是三代人努力的结果。

照片载满胡英华教授的回忆。本报记者沈艳茹摄

■会战·空前

94岁老院长终生难忘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这里不是费尽心思解读国外学者令人困惑的鸿篇巨著,而是轻松地庆祝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研究——大庆糖尿病研究创始人胡英华教授90岁寿辰。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称赞我们的研究成果是世界糖尿病预防领域‘一个真正的突破’,它让大庆这座英雄的城市不仅因盛产石油,还因糖尿病预防研究闻名……”

这是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李光伟教授送给胡英华教授90岁寿辰的礼物——一本相册扉页上写的赠言。这本相册里收藏着“大庆研究”留下的珍贵照片。

11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胡英华教授家里,见到了94岁的胡英华教授。

当时我去北京开会,一听是预防糖尿病的研究,不打针不吃药,对大庆人有好处,就答应了。那时候大庆还会战呢,有28万多成年人,这项研究要筛查11万多人,我一个人不行啊!我就去市政府、石油管理局、石化公司找领导。领导一听,这是好事,大力支持。

胡英华教授穿着红色毛衣缓步从卧室走到客厅,满头银丝,阳光下仍容光焕发,精神矍铄。提起“大庆研究”,他拿出了李光伟教授送他的相册,开启了回忆之门。

项目启动时在采油六厂开了一次动员大会,那场面可大了。主管医疗卫生的副市长、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局长都来了,还有石化公司的领导,负责医疗的行政区区长,七个油田采油厂厂长、矿长,钻井、钻技、物探、试采、油建、运输公司的经理、大队长,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设计院,供水、供电、通讯公司的经理,市级、医院院长,医院院长,医院、厂矿卫生所抽调的负责普查的医务人员……一共多人参会。

记者无法想象,当时的动员大会场面有多么壮观,以至于在胡英华教授脑中刻下如此深的烙印。一项医疗研究,牵动一座城,开了一次堪称“会战”的启动大会,这不是哪座城市都可以做到的!当时从领导到基层的医生,都力挺胡英华教授,认为他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筛查,确定受试者,分组,干预管理,随访……虽然当时已经年过六旬,可是胡英华教授仍然事必躬亲,注重研究的每一个细节。

最难的是随访,有的人不好找。当时有个患者,退休后在离体检中心多公里远的乡下养牛种地。好不容易联系上,可是患者不愿意来体检,也拒绝家访,我们就带着仪器去家里找他。

胡英华教授说的是年“大庆研究”第二阶段——20年的随访。当时已经是10月中旬,有个受试者不配合,已经80岁的胡英华教授便和随访小组一起驱车前往。当天雨夹雪,乡村路泥泞湿滑,车子陷在了泥里,怎么也推不出来。他就和随访小组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好长一段路,找到患者家,最终说服患者采血、留尿,做了相关检查。

患者认识我啊,看我们一身泥,当场表态以后配合检查。在30年随访时,他接到通知就来了,怕我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再去找他。

胡英华教授的女儿说,父亲87岁才不出门诊,真正退休在家。即使在家,有时也有老患者找上门来。

年,胡英华曾因“大庆研究”获国务院科技津贴奖。在胡英华教授家里,这一生获得的荣誉证书装满了半个书柜,但是他最爱不释手的却是今年国庆节时获得的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把它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拿起它时,笑得像个孩子。

多年前胡英华家访时留下的照片。

■坚守·寻找

最难莫过于寻找过世的受试者信息

“我知道这项研究很重要,我知道研究收集的资料是保密的,我决不会向任何与本研究无关的人提供任何本研究资料,我也不允许任何非本研究负责人接触本研究的资料……”这是“大庆研究”人员入职时的誓词,医院(医院心内科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医生王金平至今记忆犹新。“大庆研究”历经30年,从创始人潘孝仁、胡英华教授,到李光伟教授,到王金平这一代,整整三代人。

年,我大学刚毕业,加入到研究团队。从项目管理助理到大庆两个行政区患者管理负责人,直到有一天,胡英华教授把我叫到面前,让我担任“大庆研究”20年、23年和30年长期随访研究现场调查总指挥,我从没有哪一刻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那么重。坚守研究这么多年,我知道结果有多重要。

10月23日15时许,医院门诊心内科专家诊室,记者见到了王金平,今年54岁的她梳着短发,微笑着,透出女学者的亲和力。在“大庆研究”后期随访中,她是团队中一面旗帜,告诉患者:“大庆研究”还在,医生一如既往地等着你们。

王金平(左)与患者情如姐妹。

启动30年随访时,受试者平均年龄已达75岁,也就是接近了平均期望寿命。我判断患者住院比例会增加,为了找到他们,在医院领导的支持和协调下,从年11月24日开始,我们用了一年半时间,组织调回了大小26家医院的患者病历,对所有受试者的住院情况进行了地毯式筛查,把住院信息都摘录下来。那段时间,睁眼、闭眼,眼前都是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病历。

“大庆研究”30年随访,除了年确诊的名糖耐量低减人群,还有新诊断的糖尿病人群人以及匹配的正常对照人群人,共人。到年12月31日共有人在世,医院进行了体检,人需要研究人员家访,71人离开大庆在外地。那一段时间,“寻找”成了以王金平为首的随访人员的生活主题。

吴女士是和我关系非常好的一位患者,我们曾一起参加了年的“糖尿病强化治疗学习班”。我是受训医生,她是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20年随访时,她在我院接受的体检,但在30年随访时,我却找不到她了。我调医院的住院病历,都未显示她的死亡信息。她的丈夫去世了,我们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她女儿在秦皇岛的工作单位,但对方却拒绝把电话告诉我们,怀疑我们是骗子。最后李医院的同仁帮助,才确定吴女士已经去世。

王金平说,“大庆研究”最困难的莫过于寻找已经过世的受试者信息。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受试者离职、退休、迁居,甚至是死亡。他们只能去退休办、居委会、公安局、火葬场等地四处寻找线索,辗转于楼头、小区广场、田间地头,每天抽丝剥茧,堪比侦探。对移居外地的,他们通过电话和视频访视;医院体检的,他们就去家里;对过世的,他们几经周折找到知情人,采集生前情况,甚至去火葬场查询死亡信息。

现在信息比以前发达了,找人却更难了,因为很多人都害怕电话诈骗。这次随访,我们也再次见证了糖尿病的危害,有的随访者因为并发症双腿截肢,有的已经失明……

在王金平的书柜里,有厚厚的一摞工作日志,记录着受试者每次访视、体检等情况。鲜有人知,她积劳成疾,在做过一次大手术后,仍坚持研究。“大庆研究”不是靠几个人能成功的,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很努力,最功不可没的要属基层监测员。比如当时运输公司中心卫生所的监测员庞成言,他负责19个糖耐量低减者的运动干预。由于职工经常跑长途,几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就骑着自行车,利用休息时间到受试者家里指导。在年生活方式干预结束时,他管理的13例受试者血糖都转为了正常,3例仍保持糖耐量低减状态,仅有两例恶化为糖尿病。像庞成言这样的监测员,有70多人。

随着“大庆研究”30年随访告一段落,王金平的这些回忆将和资料一起被封存,成为她及“大庆研究”所有参与者最弥足珍贵的记忆。

然而,医学研究“前路漫漫”,这并不是终点……

本报记者沈艳茹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王金平(左一)与从深圳回来体检的受试者合影。

一念·一生

——受试者孙丽30年被“追踪”的抗糖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庆,生活条件富足,如果给你下一道“管住嘴”的紧箍咒,你是否有足够的信念去坚持?

一个结论,人,被“跟踪”了长达30年。一万余天的光阴里,被分到干预组的人,每天或要抵御美食的诱惑,或要对抗慵懒去运动,还有人既要“管住嘴”,又要“迈开腿”,这会是怎样一段心路历程?

本报记者采访到了当年被分配到“饮食加运动”干预组的受试者孙丽。

■不幸·万幸

约访受试者,还原他们的经历,是记者组织本期报道想得到的答案之一。可是,通过与王金平沟通,记者才知道,当年的受试者很多已经过世,有的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有的语言交流已经有障碍,有的去了其他城市,甚至已不在国内。

当年被“大庆研究”选中的人,平均年龄40岁。孙丽是这些人中最年轻的一个,这个当年被测出属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又有家族性糖尿病史的女子,现在已经将糖尿病远远甩在身后,成为了一个健康人。

年5月份,我家大儿子出生,剖宫产,孩子快到10斤了!我那时也胖,生完孩子还斤呢。刚生完孩子,得补营养啊,我婆婆和我妈轮流照顾我,每顿饭换着样给我做,鸡、鱼……啥好吃做啥。我那时也能吃,大馒头一顿两三个,一顿饭光鸡蛋就能吃七八个……

10月23日,医院王金平主任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孙丽。乌黑的短发,穿着黄色T裇、休闲牛仔裤,戴着茶褐色太阳镜,打扮休闲靓丽的孙丽轻盈地走进办公室,充满了活力。见面后与王金平紧紧地抱在一起,此时的她们不是医患,也不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而是姐妹。孙丽豪爽地笑着,让记者猜她的年龄,“大庆研究”受试者中,最年轻的她今年也已经60岁了。

年,也就是我被检查出糖耐量低减那年,我才26岁,你说,哪有我这么年轻就被查出这病啊?多不幸!没办法,有家族病史,患病率就是高。可现在看,我是不幸中的万幸,要不是因为这项研究干预我,我百分之百得糖尿病了,现在不知道啥样了。

年,医务工作者到受试者进行家访。

■失眠·1/

孙丽口中所说的“糖耐量低减”就是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介于正常水平与糖尿病之间。如果任由血糖继续上升,就会发展成糖尿病,可以理解为糖尿病的“后备军团”。也可以理解为,这些人站在健康人与糖尿病人群的中间线上。一脚是“天堂”,一脚是“地狱”。说起从前,30年的漫长时光并没有成为孙丽记忆的屏障。

刚满月的时候,我腰围3尺。如果不抱孩子出去,邻居见了都问我:“生没生呢?”因为胖,丈夫的朋友也总问:“你媳妇生完孩子还那么胖呀?”那时走路走不动,上楼喘,弯腰系鞋带都费劲。

这一切的结束从一次体检开始。单位统计所有体重超标的员工,把孙丽报了上去。经过体检筛查,孙丽符合“大庆研究”的指标,成为11万余人中被选出来的个糖耐量低减者,并被编入“运动+饮食”干预小组。第一次集体听专家讲座,孙丽失眠了。

当时来讲课的是潘孝仁教授,研究组把我们都组织在一起。以前不知道啥叫糖尿病啊,不知道自己“吃得多,长得胖,走路就喘,干不动活儿”是糖尿病前兆,更不知道糖尿病还能导致失明、截肢,甚至要命!我当时就表态了:“专家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回来当天晚上,我睡不着啊,心里想:我这么年轻,要是真有啥事,儿子咋办?

刚生完孩子的孙丽体重超标。

■册子·承诺

就这样,孙丽开始了长达6年的被监测与自我节制。

在饮食干预组,研究小组倡导受试者采用传统饮食,注意三大营养素比例,即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5—65%,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5-30%,鼓励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对于不肥胖的糖耐量低减者,保障每天每公斤体重25—30千卡热量饮食的情况下,限制糖和酒的摄入;肥胖者在此基础上,鼓励逐步减轻体重(每月减0.5-1.0公斤,直至达到标准体重)。运动干预组则根据受试者的工作性质及身体健康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鼓励受试者至少每天走路半小时或做相似能量消耗的运动(一个运动单位,消耗80千卡的热量),运动量不设上限。饮食加运动干预组则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两者兼顾。

刚开始我照着册子上吃,慢慢有经验了,自己就知道怎样吃了。比如早餐一碗小米粥、一个鸡蛋、一盘青菜;鱼和肉尽量中午吃,少吃几口,别太油;晚上还是一碗稀饭,一盘青菜。想吃啥新鲜样的食物,就试探着,先吃一点试试血糖。有时中午吃一块月饼,晚上就不吃了,赶紧出去走二十分钟。

孙丽从包里拿出了当年印制的一本白色小册子,跟小人书差不多大,20多页。册子上,用案例把具体的身高、体重以及热量换算公式演示了一遍,细化到每顿饭怎么吃,并把常见食物所含的热量、不同体型和劳动强度的人每天所需热量,用表格的形式计算出来。

先说“管住嘴”,说起来容易,其实挺难的。尤其是第一次过年,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大鱼大肉,看着别人大吃大喝,也想破例一次。但你得控制呀,自己不控制,谁能天天跟在你身边看着你呀?既然决定加入到这个研究中,就得信守承诺。

■鱼肉·茶水

孙丽快言快语,回忆起控制饮食的那段时间,她说,难受的就是最初两三个月,很快身体就适应新习惯了。每逢年节,家里都会准备酒菜,盛情难却时,孙丽就每个菜夹一小口,塞到嘴里尝尝。

年节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我最遗憾的是没有把丈夫的饮食习惯改变过来。有时下班晚了,他把饭做好了,炖的那个鱼呀,跟放在油锅里似的。人家一片好心,你也不能去怪人家,咋办?我就倒一碗水放在桌子上,拿一块儿鱼肉放在水里涮一涮再吃。他也不生气,坐在那看着我笑。

还有一次,家里剩了点儿面条,我本来计算好了热量,准备晚上吃。结果他给我倒了,把冰箱里的蛋糕给我放到锅里蒸上了,那奶油流得满帘子都是。我一开锅,火冒三丈,可瞬间又压了下去,换位思考,他也是为了我好。

孙丽说,接受干预的这些年,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她的心态。

研究组要求孙丽每天要保证一定量的运动,当年没有那么多健身场馆,也没有运动器械,除了饭前、饭后出去走二十分钟,孙丽的运动以跳舞为主。

■交谊舞·男步

离家不远有个舞厅,在当时是时尚高端场所了。去那里的人都很精神,女的梳着卷发,穿着裙子;男的穿着贴身喇叭裤,头发梳得锃亮。这个舞厅是跳交谊舞的,一个人跳也不行呀。我那会儿胖,没人邀请我。

没有舞伴跳不成,达不到运动量,我就改跳男步,带着刚来的小女生跳,别人闲言闲语,我也不管。那时舞厅里像我这样的胖子不多,非常惹眼。他们不知道我为啥跳舞,我自己知道啊,我这是为了将来不失明、不截肢啊!

年12月,“大庆研究”为期6年的第一阶段中等强度生活方式干预结束。

6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对于孙丽和接受干预的这些人来说,它改变的不仅是血液检验器皿里的“糖耐量”,而是影响一生的习惯。

研究组对受试者进行血糖检测,同时监测血压、体重等情况,孙丽瘦到了斤,血糖水平正常!这一组糖尿病发病率为46%,与对照组相比,减少42%的发病率。6年的干预,让她远离了糖尿病。

我“自由”了,我兑现了对研究组最初的承诺。“管住嘴”“迈开脚”让我受益了,好习惯得坚持啊。从那以后,我不仅跳舞,走路,还练瑜伽,参加朗诵班,每天过得充实而快乐。

■受益·改变

“大庆研究”进行第二阶段20年随访和30年随访,孙丽的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人水平。

饮食和运动可以预防糖尿病,孙丽便是受试者中的受益者和表率。在对“大庆研究”的报道中,她不仅一次成为媒体采访的对象。因此,孙丽还挨了不少骂。

我们楼区里的老王和我一个邻居说:“孙丽去电视上卖药去了,当‘托儿’了。”邻居一听,生气了:“人家那是接受采访,做公益。”为此两个人还差点打起来。老王也是和我同一年被查出糖耐量低减,和我一样被分到“饮食加运动组”。专家告诉咋饮食咋运动,他也不听啊,回去还是喝酒吃肉,也不出去运动。让去检查化验,他总是推三阻四。年他就已经转成糖尿病了,后来并发心梗去世了。

“大庆研究”改变了孙丽,孙丽也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去改变身边人,却总是力不从心。

家里亲人就是糖尿病,每天吃饭前打胰岛素,让他控制饮食,不愿意听;单位里年轻的小姑娘生完孩子胖得跟熊猫一样,查出糖耐量低减,劝她少吃多动,不听,现在已经发展成糖尿病了;在公交车、广场上,要是听见了谁有糖尿病,也总想去劝几句。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属于糖尿病前期,注意点饮食,多动动,把自己“折腾”起来,健康快乐地活着,不挺好吗?

■杯子·希望

前一阵,孙丽去山东,在超市里看到一个搪瓷杯子,17元。孙丽觉得有点贵,可还是把它买了回来,就因为上面那几个字——活着就是折腾,杯子的背面印着——甘愿做。

这几个字对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我把它买回来放在房间的桌子上。有时放上音乐,看着它,我就在屋子里自己跳舞,心情可好了。

如今只有斤的孙丽身材纤细,举手投足间透着知性女子的气质。虽然已经60岁了,但依旧阳光、乐观、向上。健康,给了她自信,自立,自强……

30多年过去了,知道我为啥愿意接受你采访,又来当“托儿”不?我是为了鞭策自己,也想给大家提个醒,糖尿病没那么可怕。

说着,孙丽打开手机里的音乐,在办公室里“翩翩起舞”,王金平主任满眼笑意地看着。

现在的孙丽(右一)每天快乐地生活。

本报记者沈艳茹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监制:王菲

编辑:红军邵玉婷

颜值高的都在看

雪夜暖人一幕:她们走上街头送热饮给环卫工,杯杯暖心!黑龙江公布重大医保新政!高血压、糖尿病……符合条件能报50%将新建“哈尔滨→大庆肇源”高速,四车道、约公里,起点终点位置……开门搞整治,我市公布对群众关心的问题空头承诺、推诿扯皮专项整治成效最新!大庆拟任职干部公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gj/8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