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980.html

近年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应用人群和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在今夏头伏即将到来之际,小编带着大家来深刻解读一下冬病夏治。

关于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它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后世据此发展出指导针对某些内科疾病的治法,“冬病夏治”是其典型代表。

  传统意义上的“冬病”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什么是“夏治”呢?理解起来其实比较容易,就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天疾病缓解期的时候治疗,来减少在冬天或者春天发作次数、缓解发作的程度,顾名思义“冬病夏治”。

  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人们最容易贪凉饮冷耗伤阳气的时候,“三伏天”在人体相关穴位敷贴辛热温阳之药物,扶助人体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减少在阴寒较盛之冬秋季节,由于阳气不足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复发。

  简言之,其机理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达到使冬病大大降低发病概率和减缓症状,有些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常见的“冬病”

  临床主要用于冬天容易发作和加重疾病的以慢性咳喘为主要症状的肺系疾病治疗和预防,包括:(1)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变异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疾病在秋冬季发病率较高,常反复发作。

  究竟如何理解“冬病”?从中医学上讲,“冬病”概念的外延要略宽泛些,主要是人体易于受寒气侵袭的疾病。除以上常见的“冬病”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外,还有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颈肩腰腿痛、以及脾胃虚寒导致慢性胃肠疾病等。这些疾病发作呈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在秋冬季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

“穴位贴敷疗法”方法和效果

  穴位贴敷有多年的历史,而用中药做成膏药进行穴位贴敷,最早是清代的一个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提出的,他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四味药,磨成细末,然后贴敷,发现一部分病人通过穴位贴敷第二年就治愈了。现在我们所谓中药贴敷疗法,就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对药物进行了研究、加工以后,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面,这样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经络,调整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经过50多年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广泛。根据“天人相应”原理,特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进行治疗(三伏天即农历夏至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止)。由于三伏天之时,阳光长,热度高,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于是顺时就势摄取阳气于人体,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以扶正固本,防治“冬病”,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临床观察发现,凡经过3年或3年以上治疗者,其疗效较断续或只作1疗程治疗者为好。许多病人经过治疗后发作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间隔延长,甚至痊愈。

这种方法的疗效主要是一种治未病的疗效,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是说就治哮喘本身、治疗鼻炎本身,而是夏天贴了以后,来预防冬天的时候不去发作。因为这些病的发作往往跟上呼吸道的感染有关系,而我们用了这种方法以后,可以使人体的抵抗力增强,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和次数就减少了,或者感染的程度就减轻了。所以我们说他的疗效主要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疗效,就是夏天贴了以后让他冬天的时候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减少了,所以疾病的发作可能就减少了。

穴位贴敷的时间、皮肤可能出现的反应极其处理

 贴敷时间:根据药物的刺激性,贴敷有2小时、4-6小时,最长达24小时不等。贴敷后皮肤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泡属于皮肤正常反应。贴敷后皮肤观察指标:(1)贴敷后皮肤感觉:皮肤灼热、痒感、刺痛感;(2)贴敷后皮肤反应:出现大小水泡。以水泡基底直径作为判断标准,水泡的基底直径<2mm为小水泡,水泡的基底直径≥2mm为大水泡;(3)贴敷后皮肤感染情况。

  当贴敷药物刺激性较大,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起泡。如果泡小,做简单消毒处理,避免感染即可。如果泡大,需用消毒针管将泡内液体抽出,一般1周以后,起泡处会结痂脱落。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可能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丘疹,应立即停止贴药,医院就诊。

  一般不建议患者自已在家贴敷,如果一定要自已贴敷,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搞清楚贴敷穴位的定位和贴哪些穴位。

穴位贴敷常见的误区

1、穴位贴敷不会立竿见影:刚才提到此方法的适宜病症是冬季易反复发作的一类阳虚寒盛慢性疾病,比如说哮喘或者慢阻肺的病人,是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治疗,长期用药控制病情,治疗的目的不是贴一次,而是增加你的抵抗力,减少发作,这个基础上自然而然药量就会逐渐减少,患者应该注意规范贴敷治疗。一般三年为一个小的周期,希望大家对治疗的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三伏灸”不是包治百病:穴位贴敷是有适应症的,慢性咳喘的病人有可能属于肺结核或者支气管扩张,这些病是不适宜贴的,特别是有一些属于阴虚体质的也不贴,如果要贴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可能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3、切忌盲目跟风:还有一些患者,觉得贴敷方法比较简单,医院里贴敷患者人很多,在没搞清楚的前提下,盲目跟风,盲目贴敷,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

“冬病夏治”治疗注意事项

穴位注射和敷贴疗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穴位注射:用温补肾阳的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注射双侧足三里。疗程:在7-9月之间,每周2次,连续3个月。

穴位敷贴:将敷贴方用姜汁调制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50px的锥状药饼,然后用7-px麝香止痛膏固定于天突和大椎穴,一般4-6小时至局部皮肤发红甚则发泡

疗程:在7-9月之间,每周2次,连续3个月。

冬病夏治穴位注射和敷贴疗法的适应症

适应症:发作期寒哮及缓解期的肺虚、脾虚、肾虚

禁忌症:阴虚火旺、痰热、咯血以及皮肤过敏者

治疗注意点: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应慎用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新鲜桂园或荔枝、狗肉、羊肉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穴位注射和敷贴疗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穴位注射:用温补肾阳的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注射双侧足三里。疗程:在7-9月之间,每周2次,连续3个月。

穴位敷贴:阳虚哮喘敷贴方,取穴:天突,大椎。将敷贴方用姜汁调制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50px的球状药丸,然后固定于天突和大椎穴,一般4-6小时至局部皮肤发红甚则发泡,如有皮肤溃破者局部涂以龙胆紫。

疗程:在7-9月之间,每周2次,连续3个月。

冬病夏治穴位注射和敷贴疗法的适应症

适应症:发作期寒哮及缓解期的肺虚、脾虚、肾虚

禁忌症:阴虚火旺、痰热、咯血以及皮肤过敏者

冬病夏治穴位注射和敷贴疗法应根据病证和寒热虚实等性质,并结合患者个体的体质状态综合分析而进行。一般而言,穴位注射和敷贴疗法适应于大多数的慢性呼吸道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老慢支、肺气肿、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如果这一类患者出现阴虚火旺、痰热、咯血以及皮肤过敏等情况,则不宜使用。同时,更应注意夏季的季节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应慎用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新鲜桂园或荔枝、狗肉、羊肉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gj/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