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中的中医药一
口语中的中医药(一) 上火 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中医药来源于生活、生产,同时应用于生活、生产。生活离不开中医药,因为中医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是最接地气的医学。中医药不仅关乎我们的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也关乎我们的生产劳作。中医药在日常生活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中表现出来。口语中的中医药元素,既是历代医药家对中医药理论长期宣传的结果,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应用密不可分。自今日起,我将口语中的中医药分篇试述,以飨读者。(本篇内容较长,阅读大约需要20分钟。) “最近上火了,总是爱发脾气。” “这个要少吃一点,容易上火!” “牙疼,上火了!” “最近口腔溃疡了,估计是上火了!” ...... 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一个词之一便是“上火”。无论是牙龈出血、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还是嘴角长泡、眼睛红肿、爱发脾气,这些病症在老百姓口中都可以被归纳为“上火”,那么,上火是怎样引起?它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中医所说的“上火”到底是指什么? 《尚书?洪范》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所以,口语中叫做“上火”,而非“下火”。要知道“上火”,就要先了解什么是“火”。在中医看来,“火”是生命之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火”与“阳气”类似。人的身体里本来就有一把火,金、木、水、火、土。缺了火,生命元素就不全,人的生命也就该终结了,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五脏里面心属火。木、土、金、水都是有实质的物质,都有向下的特性,只有火,是看得见,不能摸,而且是向上的。正常火应该向下来温煦人体,当各种原因导致“火”无法下行转而向上的时候,就会出现“上火”。上火中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表现的部位,再就是表示的一个动词也就是产生火了。一般人认为上火的具体表现一般在头面部居多,实际上中医认为人体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身体各个部位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所以“上火”一方面是指火多在上部,另一方面是指火向上的特性。当然,“火”也并非越大越好,五行相生相克,彼此之间应保持动态均衡。火弱,生命特征虚弱,证明身体有异;火旺,身体亢进不舒服,就会出现红、肿、痛、热、燥等不良症状。 在中医病理学说中,火是从内而生,成为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的各种病理变化。在中医学说中,内生之火,又称“内火”,而“上火”按中医理论解释则是一个人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产生火热内扰,导致人体阴阳失于平衡、脏腑功能发生紊乱。 中医上,所谓的“上火”主要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可以是一种自我感觉症状,也可以有外在的表现,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上火”的临床表现有轻有重,常见的重症如中暑,多在处于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时间过长所致,可出现发热,甚至昏迷,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证。而通常所说的“上火”一般比较轻,多属于中医热证的轻症,如不伴有全身热性症状的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这种情况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如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易从内生火。 一般认为“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实火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耳鸣耳聋、疖疮乍起、身热烦躁、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苔黄、脉数。虚火临床表现: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可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型。阴虚火旺多表现为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细数。气虚火旺常见症状有全身低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认为内火还有虚实之分,其辨别十分复杂,而且很多时候上火者虚实兼具,错综杂糅,因此还要区分主次。 其次,上火,也要分清是什么“火” 心、肝、胃、肺、肾都可上火,所以,食疗、调理、治疗必须首先明白是什么火?当然,此处所讲的“心、肝、胃、肺、肾”是中医的,而非西医的解剖器官。 1、心火炽盛 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意思是心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心火”是人体热源的中心。心脏在中医五行中属火,掌管血脉运行。有心火者,会表现出心烦急躁、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等;儿童可表现多动、烦、急、不安等。 心火比较旺盛,这是中医学上的一种说法,心火旺会导致人出现很多不适症状,比如身体会发热,平时经常口干舌燥的,另外人的情绪也会变得很烦躁,晚上经常会出现失眠,还有小便会明显发黄等等。 宜食水果:香蕉、梨子、苹果、葡萄;宜食蔬菜:芹菜、金针菇、木耳、苦瓜;莲子粥可以去心火。 注意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 一、朱砂安神丸 药物组成:黄连、白茯神、麦门冬、生地、枣仁。 方剂主治:心火旺,心血虚,不得卧者。 二、熟地黄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五味子,枳壳(炒),甘草(炙)。 方剂主治:血弱阴虚,不能养心,致心火旺,阳火盛,偏头肿闷,瞳子散大,视物则花。 用药禁忌:忌食辛辣物及寒冷物。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三、远志丸 药物组成:远志(去心,姜汁淹)5钱,酸枣仁(炒),黄耆,石菖蒲,茯神(去皮木),茯苓,人参,龙齿,麦门冬,五味子2。 方剂主治:梦遗精滑,由心火旺而肾水衰者。 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四、加味调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人参钱半,黄耆(蜜炙),白术(炒),炙草,当归,生地,花粉。 方剂主治:劳倦伤脾,心火独旺,发热食少,经闭不行,脉软数者。 方解:劳倦伤脾,胃气不化,心火不降,而独旺于中,乘阳则发热,食少新血不生,故月事衰少不来焉。参、耆补益中气,善退虚热;归、术调补肝脾,能助运化;生地、花粉泻热凉血以滋阴;炙甘草缓中暖胃以调气也。水煎温服,使脾胃气壮,则经脉滋荣,而新血自生,何有经闭发热之患哉!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2、肝火旺盛 肝脏在五行中属于木,五行中木的特点,是表达一种舒畅调达的象征。中医有“肝喜条达而抑郁”之说,当情志不畅,可导致肝火旺盛。肝的性情最急躁,肝气会随肝火上升,肝火旺者往往会表现出: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面红耳赤、口苦咽干。 多食新鲜果蔬;菊花、百合、金银花、莲子心泡水喝。 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 1、龙胆泻肝汤 处方: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功能主治: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治肝胆实火引起的胁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以及肝经湿热下注之阳痿阴汗,小便淋浊,阴肿阴痛,妇女带下。 2、天麻钩藤饮 处方:天麻9克、钩藤12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山栀子6克、黄苓9克、川牛膝12克、仁仲10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12克、夜交藤12克、茯苓12克。 功效和作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数等。 3、加味温胆汤 处方:姜竹茹9克、姜半夏9克、陈皮9克、云苓9克、炙甘草9克、枳实4.5克、葛根25克、丹参25克、钩藤15克、生磁石15克。 功能主治:平肝泻火、化痰降气。主肝阳上亢,痰火内扰。 3、胃火旺盛 中医上讲,胃是接受容纳食物并进一步将食物碾碎、腐熟的器官。若是过度饮酒、吃辛辣油荤之品,就会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当食物“积留”在胃部,就会化热生火,导致胃火炽盛。胃火旺盛者,可表现为胃脘灼痛、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等。 少食生冷食物;用莲子、芡实、薏米、山药熬粥食用;绿豆汤;红枣、莲子、银耳羹食用可以去胃火。 避免暴饮暴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按时规律饮食。 1、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芦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2、胃热吐食,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碗,加蜜调服,此方名“清膈散”。 3、治胃热消渴。用陈粟米煮饭吃。 4、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 5、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6、肠胃伏热。用酸浆果实五两、苋实三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各二两、柴胡、共同芩、栝楼根、闾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汤送下。 4、肺火亢旺 中医认为肺脏通过呼吸运动,是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器官,气候骤然变化就会给身体带来不适应,这种致病因素可导致肺火亢旺。肺火亢旺者,时有咳嗽、咽喉干疼、吐黄痰、口干而渴喜冷饮等症状。 宜食食物:梨、荸荠、百合、菊花,奶制品;梨汤、百合、银耳、鸭梨粥可以去肺火。 可以在背部肺腧穴刮痧、拔罐。三忌:忌辛辣,忌油腻,忌生冷食物。 1、百合固金汤 药物组成:生地黄二钱、熟地黄、当归身各三钱、芍药炒甘草各一钱、百合、贝母、麦冬各一钱半、桔梗玄参各八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灼伤肺金,肺失清肃:咳嗽气喘,灼伤肺络:痰中带血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熏灼咽喉:咽喉燥痛。虚火内扰: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防风通圣散 药物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各3克),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各6克),滑石三两(18克),甘草二两(12克,)荆芥、白术、栀子各一分(各1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水煎,加生姜3片,温服。现代做水丸,每服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里。 5、肾火妄动 肾火旺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或疼痛。傍晚口干、烦热、失眠、盗汗,伴有腰膝酸痛或胫骨痛、足跟痛及遗精等,舌红无苔。肾脏一般不言火旺,一般都是因虚而导致火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相火妄动。主要症状表现为面赤颧红,小便黄如出茶,遗精,性欲妄动,或骨蒸潮热。中医病理认为,肾火多为阴虚火旺的虚证,是虚火。是表面有火,但其实内在能量不足,因此不能实实在在烧起来。 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饮;赤小豆粥:赤小豆50克,粳米克。先将赤小豆煮开,再下粳米共煮为粥,服时加少许红糖,每日两次早晚服用,有降火之功效。 可以在背部肾俞、下腹部关元艾灸;亦可督灸、任灸。 1、封髓丹 药物组成:黄柏、砂仁、甘草。 用法: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 2、三才封髓丹 药物组成:天冬、熟地、生地、黄柏(盐水炒)、炙甘草各10克,党参30克,砂仁(后下)20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方解:三才封髓丹的天、地、仁加强了上、中、下三焦的滋补之功。蒲辅周先生称其有益阴增液,补土伏火之功。杜少辉教授其意以治疗老年人气阴两虚,虚火所致诸症。现气阴两虚证临床多习用生脉散加味治疗,但生脉散偏于上中焦,而本方三焦并治,从下焦肾入手以治本,更符合老年人病机。 3、傅山引火汤 中医讲究辨证治疗,不能简单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好多人一上火就想着用点清热泻火药,好让它快点过去,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 肾的虚火,肾阴虚得厉害,肾阳就呆不住,火气就会往外冒。虚火并不是说你体内真正的火热较多,它只是阳气外泄,没有被合理地利用起来。此时若是一瓢冷水给它浇灭,无疑会导致阴虚更甚。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灭火的同时,保住阳气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傅山引火汤”了。 方剂包括:熟地60克、巴戟天6克、茯苓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 巴戟天、肉桂引火归元,可以把停留在上的火气给它拉回来,同时它又是非常暖热的两味药,能够把肾水暖起来;熟地可起到补肾阴的作用,肺属金,在上,肾属水,在下,麦冬和五味子降金生水,可以使身体变得湿润。五味子不仅能降金生水,敛肺补肾,它还能收,五味子一进到体内,就像结了一张大大的网,可以把补进去的阴液一滴不漏地收起来。 此方适用于虚火上炎引起的咽痛、牙痛,还是口腔溃疡,甚至是失眠、头晕、耳鸣、三叉神经痛等,也可用于上热下寒者,多表现为头面爱上火,但是下肢呢又冰凉冰凉的,尤其是脚和膝盖。均可灭火保阳,引火归元,让火回到应该去的地方。 人体中有阴气和阳气,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二气保持平衡,中医认为,火可以认为是阳气的一种,在阴液的制约下,发挥着温润身体的作用。因此不要发现“上火”就急着灭火,应该先找到“火源”,辨清是“虚实”,方可对症下药。 此方作者临床每年辨证应用上百例病人。屡试不爽。 (本文处方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请勿自行购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zz/8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奇葩的中药方剂速记歌诀,让你脑洞大开
- 下一篇文章: 癌症神方神农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