衉,《康熙字典》中记载:“《集韵》乞格切,音客。与?同。《晋语》铁之战,赵简子曰:郑人击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注》面污血曰衉。《补音》衉,或作?,音客。《唐书·诸子建成传》王暴疾,衉血数升。”

由此可见“衉”的本义为呕血或吐血,其在临床医学当中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古代曾将吐血之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吐血。但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两者不易严格区别,且在治疗上亦无区分的必要,正如《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旧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现代医学当中吐血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出血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最多见,其次可见于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等,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出血。

其发病患者常有胃痛、胁痛、黄疸、症积等宿疾;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会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呕吐物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B超声波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吐血的病因。

在中医内科学中常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与病情性质,将吐血分为胃热壅盛证、肝火犯胃证、气虚血溢证三种证型。

①胃热壅盛证

症状: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热伤胃阴而表现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②肝火犯胃证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

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以加强凉血止血的作用。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

③气虚血溢证

症状: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可酌加仙鹤草、白及、乌贼骨、炮姜炭等以温经固涩止血。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可改用柏叶汤。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此外,单方验方治疗急性吐血,以大黄、三七等多用。尤其是大黄,其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对虚证、实证均有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具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因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大黄常作为首选药物。可制成粉剂温水调服,或将大黄粉调成糊剂,冷冻,以不凝为度。气血大亏的上消化道出血在出血阶段仍可用大黄止血,急则治标,但要注意中病即止,血止之后,再针对出血之因辨证论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张翼飞

编辑:张翼飞

参考文献:中医内科学

[1]吐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94)[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7(11):2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zz/6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