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医学的证候,基本上是从病体内部阴阳失调之状态、正邪消长之趋势等有关机能变化特点等方面,集中地反映疾病的原因、性状、部位、范围、动态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

若用现代层次分析法去探寻证候的结构规律,则中医学的证候既有其核心,也有其基本(或基础)部分和定位标志,以及由这些成分共同组成的、由简到繁的各种具体证候。一般地说:如虚、实、寒、热、气、血、阴、阳等病机与症状,即是证候的核心,可称为“核心证候”。心、肝、脾、肺、肾、卫、气、营、血等的病机与症状,即是证候的定位标帜和阶段标帜,可视为“病位证候”。而如阴虚、气虚、血虚、阳虚、气滞、气逆、血瘀、湿热、痰浊等等,则是由核心构成的比较基础的部分,可以称为“基础证候”或“基本证候”。基础证候,实际上也就是用来划分证候门类的一些最基本的中医诊断学概念。

至于已经揭示出病性、标明了病变部位的各种更为具体的证候概念,如肾阴虚、肺气虚、肝气郁滞、膀胱湿热、热入营血、热结阳明、脾肾阳虚等等,则是由基础证候与病位证候共同合成的“具体证候”。具体证候,也就是中医日常工作中用来表述疾病诊断概念的、比较规范化的证候名称。

本基础证候根据现代证候分类法分类。现代证候分类法,大体形成于五十年代初期。此种分类法是在前人认识基础上的重要进展,符合证候概念的认识发展历程,体现了分类工作的时代需要和一定的先进性。但是用现代科学的分类学原则去加以衡量,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难以概括中医学领域内各种证候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不能充分适应中医学术发展的要求。也并未完全摆脱现象分类法的影响,仍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质,远未达到深刻的、本质的自然分类的要求,因此也就不能够充分反映有关证候的本质特征和相互间的内部联系。

所以,进一步去探寻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乃是中医证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基础证候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血燥证、血寒证、精脱证、阴虚津亏证、失神证、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热证、痰证、邪毒炽盛证、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厥阴证、少阴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气闭证

一、概述

气闭证是因邪气壅盛,气机逆乱,阴阳乖戾,而导致九窍闭塞不通所出现的危急症状的总称。本证为风火痰瘀之邪闭塞清窍所致,故为实证。

临床表现以骤然神志昏迷,躁动不安,面赤耳聋,气粗痰鸣,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苔黄或厚腻,脉弦数或滑沉等症状为主。

本证散见于“中风”、“昏迷”、“癃闭”、“便秘”、“耳聋”、“小儿惊风”等病变中。

气闭证应与“气逆证”、“热入心包证”、“热结胃肠证”、“痰火上蒙证”相鉴别。

二、鉴别

(一)本证辨析

《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言本证见于中风者,多为肝气升动无度,气血上逆,兼挟痰火,清窍闭塞所致。证见猝中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红气粗,痰声漉漉,躁动不安,大便干结,苔黄腻,脉弦数。治宜开窍启闭,熄风豁痰,方选至宝丹(《和剂局方》)、或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又如气中昏迷者,多因情绪波动,怒则气上,逆气上冲而致清窍蒙蔽,闭塞不通。症见神昏卒仆,牙关紧闭,手足拘挛,状如中风而无口?,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脉沉迟。治宜降逆理气,散结启闭,方选八味顺气散(《世医得效方》)、或七气汤(《和剂局方》)加减;又如气闭而致的“癃闭”,多因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或湿热内结膀胱,开阖失司而闭塞不通。症见小便点滴不畅,排尿困难,甚则小便不通,且伴有少腹胀满,口渴不欲伏,或咳嗽气促,苔黄或黄腻,脉沉滑或滑数。治宜开肺气而启闭,清湿热而利小便,方选清肺饮(《证治汇补》)合沉香散(《金匮翼》)加减,亦可采用《丹溪心法》的“提壶揭盖法”,即在服药的同时,运用取嚏,探吐的方法,用开关散(《杂病源流犀烛》)取嚏,瓜蒂散(《伤寒论》)催吐,使肺气宣肃,上中二焦之气通畅,则上窍开下窍通,故小便自通也;又如气闭而见于便秘者,多因肝郁化火,导致胃肠热结,气机闭塞,传导失司,糟粕不行。证见大便秘结,胸胁胀痛,嗳气频作,腹胀口干,舌苔黄燥,脉弦数或沉实。治宜疏肝和胃而理气,散结行气而通闭,方选六磨汤(《世医得效方》)加减;又如气闭耳聋者,多因暴怒伤肝,肝气郁结,兼挟痰火,上扰清窍而闭塞,耳脉瘀阻。其证初见耳鸣,每随情绪波动而轻重,继则耳聋,伴头痛目眩,口苦心烦,痰多胸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治宜清肝泄热,化痰开闭,方选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合清气化痰丸(《医方考》)加减。

本证所出现的气机闭塞,每因情绪波动而诱发,故性情急躁,易暴喜怒之人,常触发为本证。气闭证亦可见于小儿惊风病,因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若暴受惊恐,扰乱气机,气机闭塞,神明蒙闭,亦可发为气闭证。因此,临床上当根据不同性格、年龄的特点加以辨析。

本证在气机病变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九窍闭塞不通。临床上因邪气闭塞,气机无以升降出入,人体生命活动受到障碍,会出现阴阳离决的表现,由闭而致脱,如中风不仅见神昏,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同时又见二便自遗,汗出如油,此时当启闭救脱并施。风火痰瘀之邪是造成气机闭塞的重要因素,故在本证的临床表现中,往往兼挟上述病邪。如气闭挟痰,可见喘促痰鸣;气闭挟风,可见手足瘈疭;气闭挟火,可见面红目赤;气闭挟瘀,可见肢体瘫痪等等。治疗时,应在开窍启闭,疏通气机的同时,兼顾袪邪,甚至于在本证急救取效后,亦要针对上述不同病因,积极予以治疗,否则会再度造成气机闭塞,病情会更趋险恶,不可不慎。

(二)类证辨析

(1)气逆证与气闭证

二者均为气机升降出入功能失常的病变,且与情绪波动,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有关。其鉴别要点在于:一、气逆证的主要病机为气机逆上,有升无降;气闭证则为气机逆乱而造成的气道闭塞不通。二、气逆证的临床表现以咳喘、呕逆、眩晕、头痛为主;气闭证则为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二便不通。三、气逆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胃、肝;气闭证的病变部位反映在九窍闭塞。四、气逆证以平逆降气为主;气闭证以启闭通窍为先。故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2)热入心包证与气闭证

在临床表现上均可见神志昏迷,面赤气粗,但其病因,病位不同,故当鉴别。热入心包证是因外感热病,邪热内陷心包,扰乱神明所致,气闭证则是气机逆乱,闭塞清窍而成。热入心包证可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舌红绛,苔焦黄,脉细数等症,气闭证则以神昏窍闭,牙关紧闭,二便不通为特点。故可以此为辨。

(2)热结胃肠证与气闭证

临床上均可见大便秘结的症状。但热结胃肠证是因外感六淫,邪热入里,客于阳明,胃肠燥热蕴结,腑气不通所致,症见发热谵语,大便不通,腹部胀满,按之坚硬等特征;而气闭证则因肝气郁滞,气郁化火,以致胃肠气机郁滞不通,传导失司而见大便秘结,少腹胀满而不坚,伴胸胁胀满等肝郁气滞的表现,故二者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不同。前者以燥热内结为主,后者以气阻不通为主。热结胃肠证治当通腑泻热,气闭证则以泻肝理气,散结通闭为主。可以此为辨。

(3)痰火上蒙证与气闭证

二者均可见神昏,气粗痰鸣的症状。但痰火上蒙证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酒醇厚味,湿热壅滞,痰火上扰,清窍被蒙所致,而气闭证则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兼挟痰浊,上扰清空所致。二者致病的病因、病机不同。痰火上蒙证以呼吸气粗,喉间痰鸣,神昏,躁动不安为主症,而气闭证是以神昏,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为主症,其临床表现的重点不同,当详辨之。

三、文献选录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普济本事方?中风肝胆筋骨诸风》:“世言气中者,虽不见于方书,然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忧愁不意,气多厥逆,往往多得此疾。”

《张氏医通?小便不通》:“闭癃者,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者,暴病,为溺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中风死候,注:忽然卒中而死者,皆因中邪太甚,闭塞九窍天真之气,不能与人生气相通,则独绝于内也。”

《医学心悟?大便不通》:“然有实闭、虚闭、热闭、冷闭之不同,如阳明胃实,燥渴谵语,不大便者,实闭也……。”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研究院为主编单位,姚乃礼为主编,朱建贵、高荣林为副主编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zz/1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