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李灿东老师临证案例精选月经先
月经先期案 林某女36岁 初诊:年10月24日 主诉:月经先期2年伴夜寐欠佳 辰下症见: 月经先期2年,lmp:10.22、5-6/23,色黯血块,小腹胀痛,寐差头晕,难眠易醒,易躁易怒,口不干苦,反复双侧耳后包块溃破流脓,舌淡苔黄厚,脉左细右弦。 处方龙胆泻肝汤化裁 龙胆草6克炒栀子8克子黄芩10克 北柴胡10克生地黄10克 车前子10克(布包)建泽泻10克 宁枸杞10克生甘草3克生大黄5克(后入) x7剂水煎温服日2次 复诊:年11月1日 药后平顺,夜寐改善,双耳包块溃破流脓减轻,神疲乏力,纳食尚可,晨起口干,口苦口臭。舌边尖齿印苔薄黄,脉弦稍滑。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栀各8克柴胡10克生芍15克 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 薄荷6克生大黄5克(后入) 龙胆草6克甘草3克 x12剂水煎温服日2次 体会本案初诊时月经先期与不寐并见,其病机皆为为血热与肝火旺。经云:“肝气盛则梦怒”,且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此病家寐差难眠、易躁易怒,恰合此二经文。《灵枢》卷二:肝经:“过阴器,抵小腹”;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从患者小腹胀痛及双耳包块溃破流脓,循经可知其病位在肝胆。且《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而其病头晕则不难解释。《内经》“人卧则血归于肝”,所以肝不藏血,人即辗转难眠,又为病发于肝之佐证。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有经水“渐早至,药宜凉”之说,陈师谓此月经先期乃血海有热也,宜加味四物汤加续断、地榆、黄芩、黄连之类,此正合该病家之主症,故最先考虑血热所致。经水之行有常度,由肝主之。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与疏泄,故主女子胞之开合而司经水之来去也。是以,古之带下医皆重“调经必调肝”之说。 “善诊者,察舌按脉,先别阴阳”,故除问诊外,望切亦不容小觑。该案病家舌淡苔厚黄、脉左细右弦。舌淡为素体亏虚,苔厚黄为湿热或痰热或积热等,为病之标;而脉左细右弦,因左主血、右主气,故当为血虚气旺。再合参四诊,则当为肝体阴之不足而肝用之有余,急则治其标,故先以龙胆泻肝汤直折其火热、清利其湿热。而待二诊之时,其苔转薄、肝火上炎之势得以控制,主述之难眠已改观。但因壮火食气及苦寒易败胃而现神疲乏力之气虚证,令余忽悟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激发其反动之力,故应恩威病施,方可克敌制胜,此即徐大椿之用药如用兵也。是以,吾师于二诊时,以疏肝柔肝为主,佐以健脾、泻肝,以治其本,方以加减逍遥散化裁。此又合《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及“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之旨,因方中白芍之酸可柔肝、丹栀焦苦可泻心火(心为肝之子,实则泻其子)、苓术草味甘以实土御木,再增泻热之龙胆草与大黄,并能釜底抽薪。经曰:“寒则涩而不流”,故方中之凉药又能使提前的经水稍稍推迟,便为正常矣。是以待到下个经期至,便可得以验证。而如此用药遣方,丝丝入扣,必将如手剥蚕茧,令病邪遁地于无形,此为无疑也。 启发1、吾师临证,疾病的辨证时对四大诊法尤为重视,从该病案便可见一斑。 2、临阵之时应善于处理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视具体情况而标本同治。(詹杰整理) 李灿东,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主编,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老师执着中医,以“状态”立论,独创“五辨”,临证倡导组方精巧,药少量轻,每获奇效。门下学子侍诊之余,撷其精华,作临证心得,以飨读者。 专家坐诊时间:周二下午14:00-17:00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zy/8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治疗皮肤病20方,值得珍藏
- 下一篇文章: 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