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话中医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6g)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9g)柴胡(6g)生甘草(6g)车前子(9g)(原著本方无用量) 现代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膩,脉弦数有力。 本证是由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所致。肝胆之火循经上冲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君药-龙胆草: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 臣药-黄芩、栀子: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 佐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湿热之邪,当利导下行,从膀胱渗泄,故以渗湿泄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 佐药-当归、生地: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灼,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佐药-柴胡:肝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胆之气不疏,骤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既恐肝胆之气被抑,又虑折伤肝胆升发之机,遂用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尚有“火郁发之”之意。 佐药-柴胡、当归、生地:柴胡与当归、生地相伍,养肝体而调肝用,恰适肝体阴用阳之性。 佐使药-甘草: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为佐使之用。 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本方清利并行,既清肝胆实火,又利肝经湿热;泻中有补,清泻渗利之中寓滋阴养血之功;降中寓升,苦寒降泄之中又寓疏畅升达气机之效。 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之常用方。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1.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当归去芦头,切,焙龙脑(即龙胆草)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分(各3g)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荧实大(1.5g),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 清肝泻火。 肝经火郁证。症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2.当归龙荟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又名龙脑丸) 当归焙,一两(30g)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一两(各30g)芦荟青黛大黄各五钱(各15g)木香一分(0.3g)麝香五分(1.5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清泻肝胆实火。 肝胆实火证。症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1.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 相同点: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同用龙胆草、栀子、当归,同属泻肝胆实火之剂。 不同点: 龙胆泻肝汤:佐木通、泽泻、车前子等渗利之品,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用治肝火上炎及湿热下注证。 泻青丸:伍大黄泻火,且取羌活、防风辛散之能,泻肝火,且疏散肝胆郁火,适于肝火内郁证。 当归龙荟丸:配大黄、黄连、黄柏、芦荟等清泻之品,意在泻肝火,使之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于肝经实火盛实之证。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yp/7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外科学淋病梅毒
- 下一篇文章: 中药调理脂肪肝,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