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王富春治疗失眠经验

王富春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王富春教授长期从事特定穴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提出了“合募配穴治疗六腑病”“俞原配穴治疗五脏病”“郄会配穴治疗急症”等特定穴配伍理论,并在针灸治疗神志病、胃肠病和经络病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兹将其“镇静安神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新解

正常睡眠依赖于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如此卫阳能入于阴,人始安眠。王富春教授对于慢性失眠的病因病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新的见解,认为脏腑虚损、营阴亏耗是导致失眠的基本病机。

失眠的分型以阴虚火旺和心脾两虚最常见。其基本病机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阴阳失衡。平旦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升发而由里出外,阳气渐长,日出而作,中午时分人体阳气盛于外部,黄昏则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日落而息。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阴阳失衡则不寐,营卫失和。昼则人体的阳气充盛,卫气“昼行于阳”,人寤而动;夜则阴盛,卫气入里,“夜行于阴”。营气与卫气于子时阴阳相会,人卧而安。营卫失和则不寐,跷脉失司。《灵枢·脉度》曰:“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跷脉经气之盛衰决定着人体的觉醒与睡眠,并通过其主目之开合的功能来体现。这种寤寐的生理状态,阴跷脉气盛则目合而入睡,阳跷脉气盛则清醒而目张,阴阳跷脉失司则不寐。神不守舍,睡眠和觉醒是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源于脑髓,神统摄于心,“心主血脉,心藏神,脉舍神”。瘀血阻滞血脉,血不养心则神不守舍,心神失养故致失眠。

独创“三才”配穴

在中医的整体观念指导下,王教授围绕阴阳、精、气和神三才理论等,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与筛选优化,首次提出了针灸治疗失眠的精、气和神“三才”配穴方法,创立了“镇静安神针法”的新理论。

四神聪、神门和三阴交是“镇静安神针法”基本组方穴位。四神聪是经外奇穴,在上应天主气,针刺四神聪穴能调整阴阳,引阳入阴;神门是心经的原穴,在中应人主神,针刺神门能补益心气,安神定志;三阴交是肝、脾和肾三经交汇之所,在下应地主精,滋养阴血、补益肝肾。以上腧穴配伍,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从而治疗失眠。

规范“三才”针法

启古纳今施针术:王教授非常注重针刺的深度、角度、方向和操作手法,主穴四神聪采用平刺进针,讲求稳、准、轻、快,行针手法以小幅度、快频率捻转为主,要求有沉和重的得气感觉,以达抑阳重镇之效;配穴神门和三阴交,以平补平泻为主,采用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在针刺深度方面,四神聪针刺在浅层,应天;神门针刺在中层,应人;三阴交针刺在深层,应地,天地人三部取穴,以达育阴潜阳、镇静安神之功。同时王教授建立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子午流注调阴阳:王教授结合子午流注理论和人体阴阳消长学说,创新性地提出在申时(15~17时)行针为宜,此时人体三阴用事,正值阴涨阳消之时,刺之可在阴旺之时更助其阴,制阳敛阳不使浮动,同时重安其神,使守其舍,阳静神安以入睡,讲求择时顺势,提高疗效,可平调阴阳,安神定志,而无阴阳补泻失衡之弊。《灵枢·小针解》曰:“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近年来失眠择时治疗研究表明,下午治疗优于上午。下面通过王教授临证时众多病案中的4则典型病例,来说明其临床治疗效果。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45岁。失眠2个月。患者2个月前与人争吵后,开始出现失眠,伴有头晕胀痛,目赤耳鸣,胁痛口苦,烦躁不安,每因情绪波动更甚。曾自服龙胆泻肝丸,但收效甚微。年12月18日就诊于长医院。刻诊:神清语明,面红声高,形体略胖,行动自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肝郁化火型)不寐(西医称为失眠)。

治则:疏肝泻火,镇静安神。

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行间和太冲。四神聪穴平刺0.5寸(针尖逆督脉循行方向);神门直刺0.3寸;三阴交直刺0.5寸;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治疗时间每日14~15时为宜,1次/天,10次为1个疗程。治疗5次后睡眠质量明显好转,2个疗程后痊愈。

案例2:患者女,67岁。失眠2年余,近1个月加重。患者诉一直睡眠不好,1个月前从南方搬家到长春生活,失眠加重,每日睡眠时间在3小时左右,且多梦易醒。年9月2日来长医院就诊。刻诊: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黄少华,食少纳呆,舌淡,苔薄,脉细弱。

诊断:(心脾两虚型)不寐(西医称失眠)。

治则: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心俞和脾俞。四神聪穴平刺0.5寸(针尖顺督脉循行方向);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心俞和脾俞等均采用补法针刺,每次留针40分钟,针刺时间每日15~16时为宜,1次/天,10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日间多进行户外锻炼,多吃一些补养气血的食物。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睡眠时间延长,4个疗程后痊愈。

案例3:患者女,30岁。主因失眠2周就诊。患者经常熬夜加班,工作压力较大,脾气暴躁,每日睡眠时间在4~6小时,但睡眠质量差,心烦不寐、噩梦纷纭、潮热盗汗和大便秘结。年6月21日就诊于长医院。刻诊:两颧潮红,腰膝酸软,耳鸣,目干涩痛,口苦,口舌糜烂,舌红绛,脉细数。

诊断:(阴虚火旺)不寐(西医诊断:失眠)。

治则: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太溪和太冲。四神聪穴平刺0.5寸(针尖拟督脉循行方向);神门、三阴交和太溪均采用补法针刺,太冲用泻法针刺,每次留针25分钟,每日15~16时针刺为宜,1次/天,10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近一段时间不要熬夜。治疗1个疗程后睡眠质量改善,2个疗程后痊愈。

·······························································································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关于它的病因,历代医家论述,各有所长。具有代表性的是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所云:“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张氏之论较为确切实用,“心受外邪侵袭,失去对其他脏腑的指挥能力,继而出现不寐。营气不足(大病、久病、温热病、恶性病心营暗耗)减弱了与其他脏腑交通互助功能,主导功能继而无权,以致不寐。《内经》有“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多卧”等别名。

目前对失眠的治疗方面,临床上还是主要的选择西医药物治疗,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单位,由于顾及西药的副作用,同时许多医生常对失眠不作处理,这样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明显受损,且和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其他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但服用西医常用的安眠催眠药物,可导致明显的临床副作用。

中医具有确切疗效,副作用小,特别是针刺治疗,如“岭南陈氏针法”,在继承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在手法上实现无痛、准确、快速进针、防止污染等效果,从而让患者大大提高依从性;在补泻上创造出分级补泻法,让不同体质失眠患者实现补泻的量化操作;同时针刺时采用导气手法,飞经走气,气至病所,从而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只要充分掌握岭南陈氏针法的针刺要领和相关的辨证理论体系,其疗效比其他疗法具有较明显优势,因医院推广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案例1

罗某,女,20岁,因“入睡困难2年,加重1月”就诊。患者近因受惊后出现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睡不宁加重,梦多,易于惊醒,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细。

诊断:不寐(心胆气虚型)。

治则: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主穴:神门(左)、安眠(左)、内关(右)、三阴交(左)、足临泣(右)。

治法:内关(右)、足临泣(右)用补法,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足临泣(右)照磁灯,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中运针催气,以加强经络气血调和。

耳穴贴压:心、胆、神门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每日5~6次,每次10~15分钟,睡前宜久按压。每天治疗1次。

第2日二诊:患者入睡困难明显好转,多梦较前减少,易惊减轻,每晚可睡5~6小时,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取穴:百会、安眠(右)、神门(右)、内关(左)、足临泣(左)。针刺足临泣(左)时,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足临泣左照红外线灯。

3~6诊(分别是3~6日):患者面露喜色,诉眠佳,每晚可睡6~7小时,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辨证交替选神门、内关、安眠、足临泣、心俞、胆俞、肝俞。

7~10诊(分别是7~10日):患者神清气爽,喜诉夜可宁睡,神疲、心悸、善惊改善,舌脉平。为巩固疗效,仍旨原意,隔日1次,再经1疗程针治后,诸症平。

按语:患者本次发病是因受惊致心、胆经气失调,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故遇事易惊,神魂不安,导致失眠加重。治疗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为原则。神门为心经原穴,针刺之可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肾气机,使三阴之经得以平衡而协调阴阳,如《针灸甲乙经》说:“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宁心安神之效;安眠为经外奇穴,具有宁心安神之效。足临泣为胆经俞穴,具有镇惊之功效,辨证交替选配有关背俞,诸穴合用,可收安神益智之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调理神志,合理生活作息,增加户外运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2

梁某,男,27岁,因“入睡困难4年,加重1周”就诊。诉于1周前因工作劳累,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每晚可睡3~4小时、醒后自觉头部胀痛、神疲肢倦、纳呆、舌质淡、舌苔薄腻、脉稍数。

诊断:不寐(心脾两虚型)。

治则: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主穴:神门(左)、三阴交(右)、安眠、足三里(左)、内关(右)。

治法:三阴交右、足三里左、内关右用补法,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足三里左照神灯,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催气,以加强经络气血调和。左右交替取穴,连续针刺3次,日1次。耳穴贴压:心、脾、神门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每日5~6次,每次10~15分钟,睡前宜久按压。

第2日二诊:患者入睡困难明显好转,每晚可睡6~7小时,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取穴:百会、安眠右、神门右、内关右、照海左(用补法)、阴陵泉右。针刺照海左时,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照海左照神灯。

第3日三诊:患者神情舒缓,面露喜色,眠佳,每晚可睡7~8小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取穴:安眠左、足三里左(用补法)、三阴交右。针刺足三里左时,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第4日四诊:患者神清气爽,喜诉夜可宁睡,舌脉平。为巩固疗效,仍旨原意,隔日1次,续治疗3次后,诸症平,病愈矣。

按语:患者本次发病是因劳倦太过伤脾,脾气虚弱,运化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而致不寐。脾虚运化功能减弱则出现纳呆。治疗以健脾益气,宁心安神为原则。神门为心经原穴,针刺之可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肾气机,使三阴之经得以平衡而协调阴阳,如《针灸甲乙经》云:“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具有宁心安神之效。辨证交替选用上穴,可收安神益智之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调理神志,合理生活作息,增加户外运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3

李某,女,45岁,因“反复出现入睡困难2年,加重3月”就诊。病始于工作劳倦后渐现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多梦等,伴神疲、心悸、夜尿频、腰酸耳鸣、劳累或思虑过度时加重,每晚仅睡2~3小时,舌边尖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不寐(心肾不交)。

治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主穴:三阴交(左)、内关(右)、安眠(左)、太溪(左)、照海(右)。

治法:三阴交、内关、安眠用平补平泻法;太溪、照海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耳穴取:心、肝、肾、神门,左右交替取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每日5~6次,每次3~5分钟。

第2日二诊:患者入睡困难、多梦、口干等症状好转;纳可、大便干、尿频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按前治则选三阴交(右)、安眠(右),加心俞、肾俞,以加强降心火、滋肾阴的作用。

3~6日三到六诊:患者神情舒缓,眠可,尚多梦,每晚可睡7~8小时,五心烦热、口干等阴虚症状续改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论治合度,按首诊辨证选穴。

7~10日七到十诊:患者神清气爽,喜诉夜寐良好,五心烦热、口干等症状明显改善。

休息一周后继续按原治则交替选穴,隔日1次,从第2疗程后,诸症平,病愈矣。

按语:病始于过度劳倦,加之更年期将至,肾阴耗伤,阴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肾失交而不寐。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主。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可泻心火,宁心安神;安眠为经外奇穴,为治疗失眠的经验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太溪、照海,太溪为肾之原穴,照海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起滋阴降火的作用,心肾得通,阴阳调和,故病可愈。在施治期间,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作适当户外活动,饮食宜清淡,勿食辛辣。

·························································································

若有不理解或者更多用药咨询,请咨询医师;或者加医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yp/7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