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清热燥湿龙胆草,泻肝胆火功效好
认识龙胆 龙胆Lóngdǎn 苦,寒。 肝、胆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1.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2.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 龙胆故事 相传在大洋山有一个曾村,村里有个穷孩子叫曾童,长年替财主放牛过日子。 一天,曾童牵着牛上山,看见山坪的水塘中有个美女在洗澡,就躲在柴丛里张望。不一会儿,那美女洗完澡走上岸来,忽然变成一条大蛇,盘在塘边呼呼睡去,口里还吐出一颗宝珠,闪闪发光。 曾童胆子大,走上前去,悄悄拾来,带在身边玩。原来这是一条修炼已久,能变化人形的蛇神。这颗珠就是蛇丹。 蛇神睡醒,见蛇丹丢失,心里慌张,急忙变做一个“老聍客”,四处寻找起来。老聍客见了曾童,就问:“放牛阿哥,你是否看见有颗珠落在地上?”曾童从袋里摸出蛇丹,双手送还给她。老聍客见曾童诚实,问道:“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你有家吗?”“我叫曾童,爹娘早死,家里只剩我一个人了。”“孩子,你若愿意,就拜我做干娘,到我家里,我供你吃,供你穿,还教你识字练功夫,好吗?”曾童见蛇神没有恶意,就点了点头,跟蛇神走了。 从此,曾童便作了蛇娘的干儿子,在洞府里一住就是三年。这天,正是曾童十六岁生日,蛇娘对曾童说:“你现在已经长大,可以去做事了。眼下有个出仕的机会,当今皇帝的太子生了重病,没人能够治好。你去治好他,就会白马尽骑,高官尽做’了!”“我不会看病。”“没关系,为娘肚里有胆汁,你钻进去取一点来,保险能治好。”蛇娘说着递给曾童一枚针和一只放眼药粉的小空瓶,现出大蛇原形,伏在地上,张开大口。曾童顺蛇口钻入蛇肚,摸到蛇胆,举针一刺,接了几滴胆汁,又钻了出来。 蛇娘为曾童收拾行装,又送曾童到门外。临别时,蛇娘对曾童说:“以后有难事就来找娘,只要爬上三十三级崖梯,敲了三下,娘就会来开门的。”曾童记下,一路走去。 曾童来到京城,揭了皇榜,用蛇胆汁治好了太子的病。皇帝怜他年少,父母双亡,就留他伴太子读书习武,还赐名曾相,说是日后太子登基时再拜为丞相。 过了一年,皇帝的公主也得了与太子一样的病。皇帝召来曾相,说:“卿若能治好公主,朕就招你为驸马。” 曾童想到临别时蛇娘的吩咐,就连夜赶回大洋山,爬上崖梯,数到三十三级时停下,敲了三声,石门立即打开。娘儿相见,格外欢喜。 蛇娘已知曾相的来意,又给他一枚针和一只空瓶,还交代说:“你入肚取胆汁,只能用针戳一下,勿贪多!” 曾相钻入蛇肚,刺了一下,接了胆汁,偏偏心想:这胆汁这么灵,索性多取一点。娘啊娘,你也不要小气,让儿多取点吧!这么一边想着,一边举起手来,一连猛刺几针。大蛇负痛,嘴巴一闭,肚子一缩,打了几个滚,昏过去了。曾相无法出来,便也活活闷死了。 蛇娘痛醒,觉得恶心,就大口大口地吐了起来。那些胆汁吐到草上,就成了“蛇胆草”。 蛇娘怨曾相贪心,又怜公主病重,就化成老聍客,采了蛇胆草,来到金銮殿,推说曾相暴死,由干娘代子送医,得到黄帝的信任。蛇娘让公主服了蛇胆草,公主的病也就好了。 皇帝一时高兴,问起这草药的名字。皇帝没听清蛇胆草,就说:“龙胆草好,龙胆草好!”皇帝是“金口”,“蛇胆草”也就成了“龙胆”了。 说话间,老聍客便已不见了。 后人根据这个传说,在大洋山顶盖了一座“蛇神庙”,庙里刻着一对联:心平还珠蛇神为娘,心贪刺胆蛇娘吞相。 龙胆详解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者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龙胆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因以东北产量最大,故习称“关龙胆”。坚龙胆主产于云南。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切段。生用。 煎服,3~6g。 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1.与苦参通用,适用于湿热黄疸,如苦参丸;或与栀子、大黄、白茅根等同用,如龙胆散;2.与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同用,适用于湿热下注,带下黄臭、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如龙胆泻肝汤;3.与柴胡、黄芩、栀子等同用,适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强中,胁痛口苦,如龙胆泻肝汤;4.与牛黄、黄连、钩藤等同用,适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如凉惊丸;或与大黄、芦荟、青黛等同用,如当归龙荟丸。1.双解汤2.加味逍遥丸3.还阴救苦汤4.思情凉饮子5.龙胆泻肝汤6.当归龙荟丸7.化阴煎8.苦参丸9.龙胆散归经肝胆龙胆草, 清热燥湿疗效好, 性味苦寒能泻火, 上下湿火泻之巧。 1.龙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碎屑。 2.酒龙胆:取龙胆片或段,喷淋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kg龙胆片或段,用黄酒10kg。 1.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白带,湿疹。 2.酒龙胆:升提药力,引药上行。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 版权声明 本文由杏仁爸爸整理发布,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内容及插图整理自《中药学》教材、《中药学速记歌诀》《味常见中药辨识与应用彩色图谱》、中医通等,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jj/8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油画鉴赏世界著名女人体油画感性之美
- 下一篇文章: 葛根的功效与作用葛根的使用方法你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