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风雨顺,又丰收。

大仓满,小囤流,

好年景,春开头。

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龙抬头”,从这一天起,正月就算完全过去了,新年也就算完完整整地过完了。出了新年,龙抬头是第一个春天的旧历节日。

古时传说这天是东方苍龙抬头的日子,人们通过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龙抬头”的说法

关于“龙抬头”的来由有两种版本:

一是民间传闻。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故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二是科学解释。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天文学者说,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龙抬头的历史发展

唐朝人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明朝时,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

龙抬头的习俗

在这个美好的传统节日里,古今习俗众多,南北不同,地方各异且富有特色,你都知道哪些?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向龙王爷祈雨

民间传说神龙会在这一天苏醒,腾云驾雾、兴风布雨,滋养着万亩良田,庇佑人间万万年。按照民间习俗,这天需要点灯、烧香、上供,向龙王爷祈雨。在中国人的对生命的认知里,龙是天上掌管降雨的神仙,对龙的崇拜与尊敬,是为了未来一年的风调雨顺。

“剃龙头”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在万物更新之际,理发是为迎合这一年蓬勃之气,所以小孩理发长大出人头地,大人理发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旧时民间有一种说法:人们要赶在年三十以前把头剃了,是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为什么呢?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其实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的含义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因明清两朝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开笔礼

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也恢复了这项活动。在这些简单的习俗中,饱含着人们对孩子的殷切记挂,也饱含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北京人的春饼讲究有几样小菜:凉拌豆芽、摊鸡蛋,天福号的酱肘子。

“龙抬头,吃猪头”

老北京人嗜好吃猪头肉,尤其必在二月二这天吃猪头肉。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要杀猪宰羊准备年菜,炖猪肉时留下猪头在二月二这天祭祀佛祖。

吃饺子,名曰吃“龙耳”

饺子有的形似元宝,有的形似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吃炸油糕,名曰吃“食龙胆”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吃面条,名曰吃“龙须面”

二月二吃碗“龙须面”,讨个好彩头。龙须面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而得名。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当日,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二月二食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炒金豆

关于“炒金豆”的来源,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后来,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誓言被破,龙王自由了,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放龙灯

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接姑娘

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过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尤其那些怀有身孕的小媳妇,有将龙气带回娘家的说法。此习俗在北方大多数地区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妇女忌动针线

这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太阳出来前不许到井台打水,以免水桶砸伤了龙头;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压断了龙腰、龙尾;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相关诗词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白居易《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李商隐《二月二日》

久将松芥芼南羹,

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

一畦春水辘轳声。

——张耒《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方岳《二月二日即事》

江上初逢社燕归,青春二月色犹微。

茸茸屐底草烟合,冉冉樽边花雾飞。

蹭蹬容图双鬓改,苍茫乐事寸心违。

紫丝结鞚谁家子,马跃东风试薄衣。

——强至《二月二日作》

磬湖二月雪,寒气故裴回。

面市连天合,银花照眼开。

送穷穷不去,招隐隐难来。

幸有曲生在,何妨略耻罍。

——喻良能《二月二日大雪》

十分花气醉春情,

拂晓先闻百舌声。

白玉摇鞭芳草暖,

踏青时节雨初晴。

——释行海《丙辰二月二日喜晴》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王庭皀《二月二日出郊》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晁说之《二月二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

一抬头,丰收在望好兆头。

二抬头,福禄寿喜全都有。

三抬头,五湖四海结新友;

四抬头,成功事业攥你手;

五抬头,步步顺达争上游;

六抬头,幸福健康到永久。

龙抬头,

祝你一年好运从这头到那头!

责任编辑:子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gx/13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