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寒潮不断、气温反复,让大朋友小朋友们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气温体验。于是乎,各式各样的取暖神器,诸如热水袋、电暖水袋、汤婆子、水捂子、电热饼、暖宝宝、电暖器等,被纷纷从橱柜深处翻出,成为座上宾。

但是,在大家享“热”的同时,由于使用不当,已有不少小伙伴被这些取暖神器温情烫伤,因为这类烫伤与平时的明火烧伤或者开水烫伤不同,往往烫伤发生时不知不觉,甚至多数发生在睡梦中。一般在第二天起床后才发现自己被烫伤起了水疱,甚至有几天后才发现身体上有水疱破溃伤口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事实上,这类烫伤在冬季十分常见,由于所接触的热源温度相对较低,为了以示区别,这类烫伤称为“低热烫伤”。

什么是低热烫伤?

低热烫伤:是指人体局部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时间过长,致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肤甚至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渐进性损害。

因此,通常低热烫伤又被称为“低温烫伤”,实际上低温烫伤这个说法是不够准确的,低温损伤应该理解为冻伤更合适。

但是,老百姓以及相当一部分专业医务人员均喜欢使用低温烫伤这个词,以表示与开水等温度相对更高的液体或气体引起的高温烫伤相区别。

低热烫伤的特点

低热烫伤的初期症状也往往表现为水疱,从外表上看与一般的烫伤没有明显区别,并且由于烫伤面积一般也比较小,并且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因此患者一般均不够重视,认为过几天就好了。

而且,低热烫伤的早期,即使去除水疱观察创面基底情况,与一般热水烫伤也差别不太大,因此甚至相当一部分非烧伤专科医生由于缺乏经验或者未详细询问致伤原因也会认为是小问题,告诉患者过几天就好了。

等过一段时间后,水疱破溃,创面的深度会逐步表现出来,往往为苍白色,触之痛觉消失,这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谓的三度烫伤。

如未正确处理,创面周围皮肤可能会出现充血等炎症反应,患者可感觉到明显疼痛,即通常所认为的伤口发炎了,相当一部分患医院就诊。

低热烫伤对皮肤组织的损伤除了与温度高低有关外,与接触的时间相对较长有密切关系。低热烫伤可以类比为“温水煮青蛙”,患者在不知不觉中被烫伤,不像明火、开水等高温的烧烫伤致伤时往往伤员会及时躲避并进行冷水冲洗或者冰敷等处理。

这些好发人群要小心!

1.老年人或者伴发糖尿病等基础疾患的人群。他们往往对热刺激反应较为迟钝。

2.中小学生或者年轻的上班族。他们往往由于学习或工作特别疲劳,睡眠特别沉。

笔者在门诊曾遇到一位中学生,因为看手机过于入神,热水袋仅仅使用了半小时就造成了三度烫伤。

低热烫伤虽然一般面积不大,甚至很小,但是往往深度较深,绝大部分损伤均达皮肤全层,为三度烧伤,有的甚至深达皮下乃至骨质,也叫四度烧伤。

因此,低热烫伤如不正规治疗很难自行愈合,即便是通过正规换药也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特别是长时间的换药包扎,大部分患者伤口周围均可伴发不同程度的湿疹,甚至引起全身的湿疹表现,患者苦不堪言,严重影响心情以及生活和工作学习。

发生低热烫伤怎么办?

建议采用手术方法去除坏死组织,通过缝合、局部皮瓣转移或者游离植皮来修复创面,可能大大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对正常生活与工作学习的影响。

如不慎发生低热烫伤,伤口的水疱可以用碘伏消毒以后以清洁镊子等器械挑破后引流,水疱皮予以保留或者去除,碘伏消毒创面,以无菌纱布覆盖。注意不要使用含有酒精的消毒液如酒精、碘酒、龙胆紫(紫药水)等消毒,这类消毒剂可使得创面组织脱水而更加加深。

切勿使用民间偏方如老鼠油以及牙膏、酱油等,一般药店所售的湿润烧伤膏等油性膏剂对于创面愈合也难有帮助。医院最好医院寻求专业治疗。

低热烫伤治疗麻烦,费时费财,因此,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睡梦中的温情“杀伤器”,科学地使用保暖工具。

预防低热烫伤很关键!

取暖时避免将热水袋等取暖设备直接接触皮肤,更不能长时间接触,切勿在睡觉中或特别疲乏的情况下使用这类取暖设备。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合并糖尿病和血液循环障碍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皮肤接触类取暖物品。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艾灸也是造成低热烫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艾灸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注意隔热防护,控制时间。另外,冬季取暖时要提高警惕、加强安全意识,正确选择、使用质量有保障的正规取暖产品,避免因热水袋炸裂等原因而造成的烫伤。

总之,人们应当提高对低热烫伤的认识,尽量避免低热烫伤的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就医,避免创面感染加重,并且积极配合医生,尽早采用清创等手术治疗方式。

郑兴锋

海军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常见烧伤外科相关疾病。

普通门诊: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疑难压疮/褥疮

特色门诊:周二下午,周五下午

主管|海军医院

政治工作处

图文编辑:马天峰

文稿:烧伤科?郑兴锋

素材提供:烧伤科?何婷

投稿邮箱:changhaiyuanbao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gx/1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