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新思维第一章方剂名实论下
小孩白癜风的图片 http://baidianfeng.39.net/a_zjwd/190603/7190092.html四、方剂的形式(一)处方形式记录于载体(包括处方笺、病历册)的药方、配方、方子,即方剂处方形式,简称方剂处方、处方。这一般是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临时拟定的。因为是临床上的处方,药物组成、剂量、剂型、用法等四项要素自然必须明确具备,否则这张处方将无法落实。当然,临床上剂型、用法这两项要素经常会缺省,应理解为按常规处理,而不是可以缺少这两项要素。如果引申一下,医案书里每一则医案的方剂,也可视为处方。(二)药剂形式药物制剂,是方剂的实物形式,也就是人体最终将应用的那个实物,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等。(三)疗法形式医书(特别是方剂书,但不包括医案书中的医案,下同)中的方剂,显然不是处方,也不是实物,而全部以方剂疗法的形式存在。这是由这些书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这些书记载的是针对一类人的疗法,其目的是为了提供给其他人(包括医生和患者)使用。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之前挑选的三个实例都能一眼看出是一套疗法,而不是一张处方。下面还可以举几个例子,这些方剂的命名有别于一般的方剂以剂型命名,而以“术”“法”来命名,从形式上充分说明这是一种疗法。比如《医心方.卷二十六.避寒热方第九》引《灵奇方》“避寒术”有四方。一方以雄黄、泽泻、椒、附子,分等,治末,井花水服之,冬可单衣。二方以术三升、防风二升、莨菪子半斤,熬之,合,末,服方寸匕,酒粥无在,连服勿废,日尽一剂,冬不用衣。三方以雄黄、丹沙、赤石脂、干姜各四分,合以白松脂,令如梧子大,日吞四丸,十日止。即不寒,冬日常不欲衣,可人水中。(一方加桂四分)四方以门冬、茯苓分等,末,服方寸匕,日二,寒时单衣汗出。此外,又引《灵奇方》“避热术”有三方。一方以雄黄、白磐石、黑石脂,分等,白松脂丸如小豆,吞五丸。此雌黄丸。二方以雄黄、丹沙、赤石脂,分等,冶,和松脂如小豆,名曰雄丸。吞雌三丸、雄一丸,不热。三方以矾石、白石脂、丹沙、磁石、桂各四两,和以松脂,如小豆,暮吞四丸,夏可重衣。这里所引者,在现代人看来无疑都是方剂。我们且不探究其实际效果如何,单说它们的名字,不称“方”,却名“术”,而《医心方》的编者还是用“避寒热方”作为篇名。可见,在这里“方”与“术”是一回事。再如《世医得效方》卷六“秘涩”之掩脐法,用连根葱一茎(带土不洗)、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一-粒、盐二匙,同研烂,捏饼。烘热,掩脐中,以帛扎定。治大小便不通,良久气透自通。不然,再换一剂。掩脐法,《普济方》卷三十九“大小便不通”引作“掩脐方”,并注明出自危氏方。两本书中这一段内容基本相同,一称“法”,一称“方”,在这里,“方”与“法”是一回事。又如《医学纲目》卷三十五引《灵苑方》验胎法,用于妇人经脉不行已三个月,欲验有胎,取真川芎为细末,浓煎艾汤下一方寸匕。若腹内渐动,是有胎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求子论”之探胞汤、《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产前诸方”之川芎散,其组成、功效与验胎法基本相同,《中医方剂大辞典》)因此将两方均作为验胎法的异名方。两方一名“汤”,一名“散”,其实方中又有汤,又有散,因此都不甚确切,似乎还是用“法”最贴切。这里仍然透露出“方”与“法”是一回事。当然,最著名的还数《时病论》,作者雷丰自拟的方剂都以“法”为名。而《中医方剂大辞典)竟然不予收录,难道这些都不是方剂吗?或许有人认为雷丰自拟之“法”,是治法,不是方剂,的确其“法”之命名多“辛温解表法”、凉解里热法”、“清热解毒法”之类,颇似“治法”但也有“查曲平胃法”、“增损胃苓法”、“二活同祛法”、“二甲搜邪法”、“松柏通幽法”、“加味二陈法”,显然绝不是治法之名,而一定是方剂之名。顺便说一下,古代医案中常见“某某汤法”的表述,有把“某某汤”升格为一种治法,或者说要采用以“某某汤’’为代表的治法的意思。治法是中医的特有术语,不是普通名词所谓治疗方法的意思,所以“某某汤法”倒不含有疗法的意思。这是要请读者注意的。除上述例子外,还有大量的方剂或无明确的剂量,或有加减,都表明不是一张处方,而是一套疗法。但还有不少书本上的方剂具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剂量、剂型、用法,似乎是处方,实则不然。因为它出现在方剂书等医书中,虽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剂量剂型、用法,但应视作一种示例,而不是真的处方。这与出现在医案书中一则则医案里的方剂不同,后者当然是处方。五、方剂的本质方剂具有三种形式,形式的背后体现着怎样的本质呢?处方,在处方笺上罗列了药物组成、剂量、剂型、用法等方剂四要素,从用法上可知该方是如何应用于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药剂,是方剂的实物形式,人们创造出它是为了应用于人体,也只有应用于人体它才有意义,所以从本质上说它是治疗方法的一环。方剂疗法,是记载于医书中的方剂,从形式到本质,都是一种疗法。这里,还可以比较一下处方形式与疗法形式的不同。处方形式代表的是一种具体的疗法,而疗法形式代表的是一种抽象的疗法。前者是针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疫病发生时,医者可能开处方防治某一类群体)临时拟定的,因此记录在处方箋上,前面提到过的方剂四要素都明确具备,是具体的疗法;后者是医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逐步摸索出的适用于一类患者的方剂,因此笔之于书,其目的是为了供别人使用,方剂四要素未必都明确具备,临床上可以酌情考虑,所以是抽象的疗法。总之,笔者认为,方剂的本质就是一种疗法。再说明确点,就是一种药物疗法。但与中药不同的是,方剂是将由两味及两味以上药物组成的药物制剂应用于人体以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目的的方法。说到这里,其实,方剂的定义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六、方剂与中药的异同前面谈到方剂的本质时,特别提及与中药的不同。显然,如果不讲这一点,则中药与方剂将混为一谈。事实上,古今把中药与方剂相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笔者认为这种相混也不是什么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们本来就有相同的地方,也确有较难区别的时候。相同在哪里?在于中药与方剂都是药物疗法。明白了方剂的形式与本质,自然也不难理解中药的形式与本质。因本书是方剂学专著,这里不展开对中药形式与本质的讨论。简单地说,中药应该有原植物(动物、矿物)形式、药材形式、处方形式、药剂形式、疗法形式等多种形式,而本质上则是单味药的疗法。不管是单味药还是多味药,反正都是药物疗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药和方剂是一回事。妈妈把医生开的方剂配制并煎煮后召唤孩子说:“吃药了!”没有说“吃方了”的。中成药大多数是多味药的方剂,却不叫中成方。因为中药方剂从广义上说都是药。下面不妨再举一些中药、方剂相混的例子。第一类例子与中药的炮制或制作有关。我们知道很多中药的炮制需要应用辅料,而很多辅料本身就是药物,所以有时炮制的过程就是制作复方制剂的过程。比如萸黄连系吴茱萸加清水适量前透、去渣,再将黄连片拌人汤内,至汤液吸尽,文火微炒至略干后取出晾干入药者。而黄连炒吴萸则是用黄连汁为辅料拌匀炒干而人药的。再比如阿胶珠,系取蛤粉加热,再放人切好的骰形小块阿胶,炒至阿胶黄软,鼓起成圆珠状者。若采用生蒲黄为辅料而依上法炒制,则为蒲黄炒阿胶。萸黄连、黄连炒吴萸、阿胶珠、蒲黄炒阿胶是中药,还是方剂?传统上一般都将它们作为中药炮制的内容(也就是中药)在中药书中讲述,临床上也把它们作为中药在使用,《中医方剂大辞典》也没有把它们作为方剂收录。由此,想当然地加以类推,那么法制半夏应该也一样吧。却不然。《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了六种法制半夏,分别出自《圣济总录》卷六十四、《医灯续焰》卷五、《万病回春》卷二、《御药院方》卷五、《遵生八笺》卷十三、《医学人门卷七。也就是说,《中医方剂大辞典》认为这六种法制半夏是方剂。或许有人会说:萸黄连、黄连炒吴萸、阿胶珠,蒲黄炒阿胶的辅料毕竟只有一种,是次要的,所以可以认为它们是中药,那么,看六种法制半夏的辅料吧,少则一种,多则十几种,该怎众说呢?既物《中医方剂大辞典》承认法制半夏是方剂,那可是《中医方剂大辞典》却没有这三个条目。可见人们对此认识比较混乱。如果说上述的还只是以一味药为主,其他药物为辅,最终以一味药物的形式出现。那么,神曲则是由多味药(鲜辣蓼、鲜青蒿,鲜苍耳草,杏仁,赤小豆,白面等)发酵后制成曲剂,它是方剂还是中药了?众所周知,神曲是中药书中“消食药”的一味。也就是说,神曲是中药。因此《中医方剂大辞典》不收录神曲。可是,范志神曲,半夏曲却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列有条目。不知《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方剂的依据是什么。笔者揣测是否根据出处。但不管怎样,最终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第二类例子就是所谓单方的问题。单方到底是中药还是方剂,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说单方是中药,是因为单方的组成只有一味中药;说单方是方剂,特别是有方名的单方是方剂,是因为它形式上、名称上像方剂,而且方剂书包括《中医方剂大辞典》上都收录了单方。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三类例子是方剂中含有成药(此处指复方的成药,下同),这个成药算中药还算方剂?比如二气蝎梢散(出《普济方》卷三七五)由青州白丸子半两、阴阳硫黄(系生熟者)各绿豆大、蝎二个(全者,不得用火焙,要晒干,一法用蝎梢)组成,主治小儿惊痫。方中青州白丸子算中药还算方剂?又如双解散(出《宣明论方》卷六)由益元散、防风通圣散各七两组成,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加葱白五寸,盐豉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功能内外双解,宣通气血。方中益元散、防风通圣散算中药还算方剂吗?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这并非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一些方剂数据库在制作时就遇到这样的问题:这类方剂到底由几味药组成!临床上类似的例子也很多,如在一张汤方中用某个丸药或散剂包煎。比如甘露消毒丹包煎、失笑散包煎,不过现在是越来越少见了,因为很多丸药、散剂都不再生产了。此外,在台湾等地有所谓“科学中药”。很多单味药与一些名方都被制成“科学中药”,临床上可以将某些名方与某些单味药同用,这样就组成了新的方剂。上述方剂中用成药的情况,人们当然可以说其中的成药本来就是方剂,自然不是中药。但是,换一个角度想一下,之所以成药出现在一个方剂中,实际上创方者(或用方者)是把它看作一味药而不是多味药的,虽然它实际上是由多味药组成的,但是显然被视为一个整体。上面举了三方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们在对中药、方剂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混乱或有争议,或值得讨论的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中药、方剂本质上都是药物疗法。这是它们一致的地方。所以,中药方剂合称方药。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现一些相混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很严重的事。但为了概念能更清楚,为了学科划分能更清晰,还是可以对中药与方剂进行更严格地区分。这条界线就是单味药还是多味药,也就是有没有配伍。用这条界线来划分,那么萸黄连、黄连炒吴萸、阿胶珠、蒲黄炒阿胶、法制半夏、竹沥半夏、仙露半夏、宋制半夏这些用中药为辅料来炮制的药物,和神曲、建曲、范志神曲、半夏曲等用多味药制作的曲剂都应视为方剂,实际上就是中成药。单方当然应算中药,中医历史上最早都是用单味药来治病的,都是单方。所以,不能因为有的单方有了个方名,并被记载于某本方书,就看不清它的实质。至于方剂中含有成药,这个成药自身当然还是方剂,虽然在整个方剂的创制或运用中我们视其为一个整体,但同时必须仔细分析其组成,包括分析其组成与其他药物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比如传统认为海藻与甘草相反,若在处方时用海藻,就要避免用六一散包煎、龙胆泻肝丸包煎,因为六一散、龙胆泻肝丸含有甘草。当然很多人认为海菜与甘草并不存在配伍禁忌,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总之,中药与方剂同中有异。同在都是药物疗法,从广义上说,方也是药;合而言之叫方药。异在方剂存在配伍,中药只是单味药。明白这点,有助于加深对中药、方剂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一些过去混淆和令人因感的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gj/9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南做美容只需几分钟真体验才信得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