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黄连,中药名。别名:岩胡、岩连、菊花黄连,土黄连。为罂粟科植物石生黄堇CorydalissaxicolaBunting的全草。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

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寒;归肝、心包经。

01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

主治

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

外用:适量,研末点患处。

注意事项

忌燥、辣食物。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2、安定作用。

3、镇痛作用。

4、抗菌作用。

相关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止痛止血。”

02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治疗肝炎。

相关配伍

1、治朦皮火眼翳子:岩黄连3g,龙胆草3g,上梅片1.5g。共研末,装瓷杯内蒸透后,用灯草蘸药点入眼内。(《贵州民间药物》)

2、治痔疮出血及红痢:岩黄连15g,蒸酒60g服。(《贵州民间药物》)

03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后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04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径0.5-2cm。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纵裂纹或纵沟,栓皮发达易剥落;质松,断面不整齐,似朽木状,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叶具长柄,柔软卷曲,长10-15cm;叶片多皱缩破碎,淡黄色,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5枚,奇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气微,味苦涩。

05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罂粟科植物石生黄堇。

形态特征

淡绿色易萎软草本,高30-40厘米,具粗大主根和单头至多头的根茎。茎分枝或不分枝;枝条与叶对生,花葶状。基生叶长约10-15厘米,具长柄,叶片约与叶柄等长,二回至一回羽状全裂,末回羽片楔形至倒卵形,约长2-4厘米,宽2-3厘米,不等大2-3裂或边缘具粗圆齿。总状花序长约7-15厘米,多花,先密集,后疏离。苞片椭圆形至披针形,全缘,下部的约长1.5厘米,宽1厘米,上部的渐狭小,全部长于花梗。花梗长约5毫米。花金黄色,平展。萼片近三角形,全缘,长约2毫米。外花瓣较宽展,渐尖,鸡冠状突起仅限于龙骨状突起之上,不伸达顶端。上花瓣长约2.5厘米;距约占花瓣全长的1/4,稍下弯,末端囊状;蜜腺体短,约贯穿距长的1/2。下花瓣长约1.8厘米,基部近具小瘤状突起。内花瓣长约1.5厘米,具厚而伸出顶端的鸡冠状突起。雄蕊束披针形,中部以上渐缢缩。柱头2叉状分裂,各枝顶端具2裂的乳突。蒴果线形,下弯,长约2.5厘米,具1列种子。

分布区域

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林缘岩石隙缝中。

·中药材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gj/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