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克宁补骨脂白斑抑菌液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603.html

——望奎县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文/摄特约记者崔砚泽

金秋九月,稻香漫野,双龙大地再披“金衣”。

医院驻海丰镇八方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同烟草公司协调,稳定该村烤烟种植面积,让贫困户通过种植烤烟增加收入。该村种植烟草余亩,带动贫困户10户,春季贫困户打零工移植秧苗可增加收入0元,烘烤期每人可增加收入元。

在东升乡绿源生态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们正在给苗木掰芽儿。望奎用好用活林业扶贫政策,贫困户除护林员工资元以外,还可以到林业合作社打工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望奎县组织户贫困户以地入社,参与龙薯联社经营,组织27名贫困户劳动力到广东湛江参与“北薯南种”,人均年增收3.5万元。

在新建的望奎县“两个爸爸”家庭农场后三乡香瓜种植基地里,一株株绿油油的瓜苗整齐有序、长势喜人,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基地能解决当地贫困户常年就业20人以上,用工本着贫困户优先原则,每天每人75元,每月用工量达到15天以上。目前,每户贫困户每月可增收元以上。

村民在贴食品加工厂的外墙保温板、瓦工在砌新油坊的砖墙、工作队帮乡亲们盖牛舍……近日,来到望奎县厢白满族乡前惠五村,这里建油坊、落工厂、盖牛舍,产业项目建设现场一番忙碌景象。这是望奎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真实缩影。

日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省5个国家级贫困县甘南、富裕、抚远、饶河、望奎退出摘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认定5县(市)符合退出条件。8月9日,望奎县正式确定脱贫摘帽。

贫困县退出的主要衡量标准是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脱贫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近年来,望奎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民生工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帮带、种植结构调整、安置就业增收等产业扶贫模式,累计帮助户人增收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02%。在年、年接受省级和国家级扶贫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A档。

不忘初心,弛而不息,望奎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巩固脱贫成果的最为有效手段,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突出特色,典型带动,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以特色种植、规模养殖、转移就业、企业带动等形式为重点,在“点”上坚持精准到户,在“面”上坚持整村带动,把“输血”逐步转化为“造血”,通过具有望奎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找到了赚钱的门路、掌握了本领、提高了收入,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奠定了长效基础。

深化县情认识科学谋划扶贫思路

抓好产业扶贫,前提是精准定位,望奎找准根植于本土的特色和优势,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扶贫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望奎是典型的农业县份,“绿水青山”是最大优势,也是加快发展的“金山银山”。望奎县委县政府针对县情实际,明晰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依托自然禀赋,放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实施了以加快打造“1+4”立县产业体系、构建“1+3”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骨干产业项目集群为方向的产业发展规划,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将望奎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绿色食品工业大县及纺织加工基地、北药产业基地、新型材料基地和新能源基地,通过大园区、大项目、大企业的建立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基础。

望奎实施一体化布局推动战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将望奎镇(城关镇)、开发区、先锋镇(临城)一体规划、整体建设,把贯穿“两镇一区”的东西大道打造成实体经济连接廊,把城南头道乌龙沟打造成生态走廊,逐步形成“两镇一区两廊”大城区格局。实施以城带乡战略,重点建设了从南部卫星镇到北部灵山乡、从东部灯塔镇到西部先锋镇的两大轴带,打造了连接11个乡镇的产业环路带,初步构建起覆盖各乡镇的“两轴经济带”和“一环经济圈”。东郊镇棚室园区抓住临近公路,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沿路休闲采摘业,每到节假日园区里都是车水马龙,来自县内及周边市县的居民们络绎不绝。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园区带动20户贫困户参与分红,年户均分得红利元,在生产季村委会还会组织贫困户到园区参与务工,每年人均务工收入可达到0元以上。

该县坚持点线扶贫与区域治理相结合,明确产业扶贫重点,深入实施民族乡镇振兴战略,重点突出灵山乡——厢白乡——惠七镇3个满族乡(镇)片区,发挥民族乡镇优势,捆绑起来研究争取政策,统筹起来规划产业项目,使民族乡镇特色不断形成、百姓逐步富裕。强力打造恭六乡——东升乡——莲花镇片区,深入挖掘资源潜能,加强克音河流域开发,实现以“水”兴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一乡多业,打造优势产业,实现以“产”富民。

提升产业层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践中,望奎立足农区实际,注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靠一产推动二三产业生成,靠二产拉动一三产业成长,靠三产服务一二产业增效,加快构建了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市场导向,做强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脱贫攻坚。重点打造了南部优质专用玉米、西部绿色有机稻米、东北部非转基因大豆、中部马铃薯、中南部特色经济作物和优质杂粮等六大种植业生产功能区和绿色畜牧生产带。特别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万亩和30万亩,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个,生猪、大米、马铃薯获国家地理标识认证。黑龙江龙蛙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望奎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公司目前已在新三版上市,今年公司整合区域品牌水稻基地十万亩。在脱贫攻坚中,龙蛙公司当仁不让,主动吸纳户贫困户带地入社,贫困户通过基础分红、产量分红、销售返利三次分红,入社农民每亩地分红元。

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做大功能,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发展绿色型经济,北药种植面积由去年的0亩增加到今年的亩,并全部实现订单生产。海丰镇恭头一村贫困户冯永年年轻时干重活儿落下重度腰间盘突出,没有收入来源,一直没能脱贫。扶贫工作队请来了中草药种植专家,帮助冯永年在房前屋后种植龙胆草和防风,龙胆草在地里长两个夏天一个冬天,总计一年半,产值一亩地平均在2.1万元左右,年底有中药材企业按保底价收购。冯永年说,这活儿轻巧,能学会、能干动,这回脱贫有希望了。

发展全域型经济,植入全域旅游概念,组建了专业旅游公司,开辟“两日六游八节点”旅游线路,推行望奎全域旅游一票通。每年接待游客都在30万人次以上,实现综合收入1亿元以上。景区做大了,自然就需要用工,依托各个景区为贫困户提供保洁、保安、零售等就业岗位,妙香山温泉旅游区吸呐了7名贫困群众在这里务工,每年收入2万元以上。该县还发展田园型经济,加快建设需求各异的采摘园、垂钓园、观光园,加快打造田园式旅游基地和田园式民宿经济,全县各类田园综合体发展到近百家。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就业,会干农家活、会做农家饭的贫困户有了施展的空间,位于卫星镇的“两个爸爸”家庭农场吸纳了12名贫困户劳动力,大家守家在地就把钱赚了。

实施点面结合精确产业扶贫路径

望奎坚持把产业增收作为扶贫脱贫最根本、最有效的举措突出来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要求,坚持点面结合、因户施策,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1~2项持续稳定的产业增收项目。

在“点”上坚持精准到户。实行企业订单到户,对有生产经营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结合种养实际,组织涉农企业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全县有7户企业带动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元左右。实行新型经营主体引带到户,对无意愿经营土地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帮助其流转土地或带地入社,全县共有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或带地入社等方式户均增收0元左右。实行就业安置到户,对有劳动能力有务工意愿的贫困户,积极帮助提供用工信息和就业岗位,全县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吸纳名贫困人口务工,人均增收元左右;名贫困人口在域内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望奎还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实施林业生态扶贫新举措,选用贫困户做生态护林员,提高其自主脱贫能力。望奎县海丰镇恭头二村三北工程防护林内,贫困户马佳丰正在进行日常巡逻工作,“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做生态护林员,可以自己赚钱养家了,我要用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爱护好、保护好这片林子。”马佳丰说。因病致贫的马佳丰年被选聘为林业生态护林员,每年工资收入是元,春季植树时通过挖坑、栽植、起运苗木还能赚0元左右。像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护林员在望奎还有多名,他们通过做生态护林员提高自己的收入,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自主脱贫。实行精准支持到户,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采取政策扶持、干部帮扶、社会支持等形式,对有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精准落实脱贫措施,全县新增养殖户户、个体户户,户均年增收元左右。

在“面”上坚持整村带动。实施金融扶贫整村带动,年共发放扶贫贷款万元,户贫困户受益,占贫困户总数的78.6%。实施光伏产业整村带动,去年海丰镇八方村、先锋镇坤三村、惠七镇惠七村、后三乡厢白七村等4个村发展光伏产业带动户。实施生猪产业整村带动,立足生猪养殖大县实际,着力提高生猪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大力推广以双胞胎集团、牧源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致富带头人+农户”的生猪代养模式,今年全县34个贫困村都将建设一处生猪代养场,可带动户贫困户增收致富。灵山乡众人生猪代养示范场负责人那宏宇说:“我们这个代养场吸纳了灵山乡正兰后头村的37户贫困户带资入企,贫困户每年可享受分红1元,贫困户可以连续三年享受这一政策且不承担养殖风险。”实施集体资产整村带动,制定出台了《望奎县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针对贫困村资产少、投入不足的实际,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和发展实际,实施产业项目精准投放,建成后全部纳入村级管理,并注重强化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双赢”。去年,后三乡厢白七村、东郊镇厢兰五村等将村集体所属设施经营所得按4:6分成分给全村贫困户,户均分红在元以上。实施庭院经济整村带动,今年截至目前,全县帮扶干部与多户贫困户达成了小菜园、小牧园种养产品回收协议,预计户可增收元以上。随着全县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不但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而且也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八方村的脱贫户王喜华家种的尖椒这几天卖得正火,王喜华说她家辣椒有三分地,豆角有六分地,豆角跟三喜公司签了订单,收的时候每公斤3元,到时候再加一毛。医院驻八方村扶贫工作队长李飞说:“我们经过调研,和企业签订完订单后,才让村民们种,保证他们种出来的菜完全能回收,让大家有个好收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dana.com/ldgj/12596.html